从交通疏导、物资发放到防疫控制,模式愈发清晰
细节完善也是一种救灾进步
2014年08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9日,通往灾区的道路保持着畅通,救援车辆能顺利通行。     本报记者 戴伟 摄
     无情的震魔,一时间吞噬了600多条鲜活的生命。云南昭通震后“头七”悼念之日,对逝者的哀悼,愈加深切。悲痛唤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关心与援手,伤害也激发了国人对生存环境及灾难救助的反思。物资发放、交通疏导、防疫控制,诸多的救灾细节问题,一步步走来,正经历改善、进步和蜕变。

  本报记者 刘德峰 寇润涛  

防止交通拥堵, 管制非常必要
  4日,成都滴水公益义工联盟会长“大海”在微博中写道:“去往龙头山镇,在小寨赖子沟开始全线堵车,救护车、工程车全被堵。”
  “别再给灾区添堵了,两米的路宽承受不了!”往灾区运送物资的小潘呼吁说。
  “交警限制车流,为救援队和武警官兵让路。”4日上午8点,李强到达鲁甸县城文屏南大街,遇到了交通管制。
  虽然进入震区的道路开始时出现了拥堵,但实行交通管制后,道路很快保证了救援力量通行。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修济刚认为,芦山地震在交通管制方面的经验教训是,管制是必须的,时间还应该再提前些,应该在震后立即实施。
  “造成初期拥堵的原因是地震后两三小时内,已经有各种车辆奔赴灾区,其心善哉,可是盲目进入,给交通带来麻烦。”修济刚说,地震再次告诫人们保证交通畅通至关重要。

安置点厕所太少,防疫压力很大
  在震中龙头山镇龙泉村一处临时安置点,上千人生活在这里。在安置点的一角有一个垃圾坑,却没多少垃圾。但安置点周边却有不少的方便面盒、矿泉水瓶和其他生活垃圾。
  除了垃圾处理问题,在灾区,找厕所也是一大难题,有的临时安置点附近没有一个厕所。一名刚从江边方便完的村民说,要想方便,最近的就是下到江边。在龙泉中学校内的卫生间,虽然厕所经过鉴定仍可使用,但环境堪忧,尿水漫过一层的部分地表。
  成都军区疾控中心主任范泉水说,地震摧毁了疫情防控体系,夏天气温高,防疫难度非常大。水的净化、垃圾的处理和厕所太少等细节问题是相互关联的,对防疫至关重要。
  范泉水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要求,10个人一个厕所,现在的灾区情况特殊,有的地方可以做到50个人一个蹲坑。但在震中许多安置点,两三百人才有一个蹲坑,找不到厕所,灾民只能就近想办法解决,因此急需搭建一些临时厕所,以保证安置点卫生,防止细菌的传播。

救灾物资发放,模式越来越清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救灾物资的保证,不仅意味着灾民有帐篷可以遮风挡雨,有口粮可以维系生存,更意味着他们能有更稳定的心态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8月8日傍晚,志愿者胡金龙又开始盘算救灾物资。胡金龙值班的地方是鲁甸县龙头山镇罗口村物资发放点,每天的救灾物资吞吐量高达数百吨。
  要做到救灾物资及时、充足、均衡地发放到每一个灾民手中,从来没那么简单,难免会出现震后初期的无序,局部的过剩或者短缺等问题。
  随着志愿者群体陆续抵达灾区,更多像胡金龙一样的志愿者加入到了物资发放队伍中来。经历了震后初期人手紧张的状况后,他们渐渐组织起一个50多人的团队,保证物资发放的及时、有序和有效。
  在其他的救灾物资发放点,无序、混乱的局面也已经不见。蜕变多源于磨难,从汶川到芦山,再到今天的鲁甸,忙而不乱、公开透明的救灾物资发放模式,已愈发清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