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体系日趋成熟,舆论环境更加理性
平和心态也是一种抗灾力量
2014年08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生活还要继续,孩子们更容易从悲伤中走出来。
     一个更加成熟的救灾体系,也包括社会心态和舆论环境的理性和成熟。大灾面前心平气和,是一种抗灾的力量,更是一种磨难后的收获。

  距离地震发生已过去七天,有一种感觉在救援人员姚遥心中越发明显:作为衡量公众对灾情关注程度的最显性标尺,有关此次地震报道的强度和数量,无法和芦山地震相比,这是为什么?其实,3日地震发生后,多路媒体快速反应投入地震报道,报纸和网站和以往的灾难性报道有了不少变化,对政府和领导的报道少了,媒体的关注点更集中于灾区群众的受灾情况与救援情况。报道的煽动性小了,处处呼吁着理性。

文/本报记者 石念军 张泰来 韩适南 实习生 张艺馨 片/本报记者 戴伟                      
捐款数额少了么? 政府部门力度加大企业力度降低
  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NGO之一,壹基金因印度海啸而生,也长于赈灾救援。比芦山地震后的反应更快,距离官方首次发布地震消息仅7分钟,壹基金就启动了赈灾预案。
  根据公开资料数据显示,雅安芦山地震发生后的48小时内,“壹基金已经到账(善款)2300万,认捐但未到账有5500万,加上中城联盟、阿拉善的4000万,已经达到了1.2亿元”;与之对比的是,截至8月8日16:30,也就是距离昭通6.5级地震超过120小时,壹基金累计接收各界善款总额为3500余万元。伤亡巨大,为何捐款真的变少了?
  实际上,综合近几日社会捐助情况,政府部门捐助数额较芦山地震明显上升,赈灾更加给力。截至8月8日17时,四川省政府向灾区捐助1500万元;山东省政府4日捐助500万元,5日追加捐助700万元,共计人民币1200万元。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内蒙古、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均捐助1000万,其中广西捐助数额是其在芦山地震时捐助额的10倍。成都军区捐款2000万元。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捐助数额较芦山地震时下降一半左右,部分车企芦山地震捐助数千万元,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动作。东航捐助2000万元、完美捐助1600万元成为可圈可点的企业。

“6.5”和“7”谁更严重? 人们忽视了烈度和当地GDP
  这些年来,公众所经历的地震,的确挺频繁的。单单是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的国内强震就有: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2011年云南盈江5.8级地震,2013年雅安芦山7.0级地震。仅此一算,此次已是第5次强震。
  受访的传播学者认为,在如此密集的灾难事故中,很难要求受众的情感“不疲惫、不麻木”,尤其是当绝大多数公众都深处外围,处于某种程度上的“围观”状态时,人的情感缺少陌生化的刺激。就好比“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道理,当地震一次又一次地发生,且代表灾害程度的震级逐次下降,受众会本能地认为“这样的地震已经超不出自己对地震的想象”。
  “还有一个明显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公众还习惯以震级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这次地震是6.5级,人们会认为不如雅安7.0级地震厉害。”有赈灾观察者直言,但这是不科学的。
  依据公众的普遍理解,“震级”即代表了地震的破坏程度和影响。实际上,与震级对应的指数还有“烈度”——它才是反映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指数。而“震级”通常指地震的大小,即释放能量的大小。二者并不相同,比如,在此次昭通地震中,震级为6.5级,其最大“烈度”已经达到9级(最高12级)。烈度大是造成震害严重的主因。
  此外,不同的地理环境也往往决定了救灾难度的差异。富有雅安芦山救灾经验的姚遥,在此次昭通地震震中鲁甸县龙头山镇观察一周后就认为,此次救援难度要远超雅安芦山地震。
  姚遥曾专门查阅了芦山与鲁甸的GDP数字,对比发现,后者约为前者的一半规模。而赈灾业界的共识是,“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受震灾影响往往越重,救援和重建过程也更难。”

人们变冷静了? 灾难更需要 平和温情的舆论
  3日,地震发生后,多路媒体快速反应投入报道,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传回了灾区的信息。观察近些天的报道,会发现对政府和领导的报道少了,更多的是着眼于救灾,灾区民众的受灾情况与生活状况,急需的物资,报道的煽动性小了,处处在呼吁着理性。《人民日报》撰文《平和心态也是一种抗灾力量》,指明大灾当前、灾情复杂,需要一个众人拾柴、众志成城的氛围,质疑与批评并非不可取,但也有一些过激的言辞,或许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显得“深刻”。
  我们可以看到从汶川地震以来,《南方都市报》刊发的《现在是解民于倒悬的关键三天!》、《检察日报》的《不苛责 不添乱 不轻疑》,都在倡导这种理性,呼吁民众大灾面前保持冷静。媒体的官方微博更是占据#云南鲁甸县6.5级地震#话题的半壁江山,话题主持人则是@央视新闻。各媒体微信公共平台不断向手机客户端推送消息,灾区大小事件都及时向公众告知。
  不少网友发表言论,呼吁大家理性,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温情。在新浪微博中搜索“鲁甸地震”,出现的不再是满屏刺目,与以往相比,网络舆论的喧嚣小了,指责与愤怒不再随处发泄,更多的是温情与感动,真假寻亲、噱头段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反思与追责依旧是存在的,有人振臂疾呼向国外学习先进经验。
  从汶川之觞到鲁甸震痛,从谣言喧嚣到平淡冷静,公众更加淡定理智了。鲁甸地震重复着之前灾难来临时的许多事,但也开创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我们在网络上没有看到那么多的质疑与责备,第一次我们没有在媒体上发现长篇赞歌,第一次我们没有再像以往担心捐款的去向,第一次我们没有用放大镜盯着灾区的官员……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矿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封雷老师也有自己的看法,作为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他认为中国的民众并不是缺乏同情心,而是大众媒体在传播中起到了教育示范作用,媒体的淡定从容、呼吁理性影响了民众,促使民众在各种流言传闻面前反思,学会重建信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