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北克,苏格兰的一面镜子
19年前的魁北克独立公投带来的启示
2014年09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995年,反对魁北克独立的加拿大民众举行集会。(资料片)
     随着9月18日苏格兰公投日期的日益临近,苏格兰是否真会从英国分离成为一个越来越真实的问题。目前看来,此次苏格兰公投的局势与发生于1995年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独立公投运动”有着几分神似。在苏格兰公投尚未尘埃落定的当下,我们不妨来回顾一番这个并不算太远的前车之鉴。也许魁北克的故事,将为我们解答眼下“苏格兰独立运动”中许多看不懂的问题。
  □撰稿 本报记者 王昱  

“民族”真的很重要吗
  1995年10月29日,魁北克全民公投决定是否独立的前一天,一名独派年轻妇女对着电视摄像镜头把自己的加拿大护照撕成碎片。这一幕随着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网的转播传遍全国,使3000万加拿大人目瞪口呆。正如今天许多英国人曾自信地认为苏格兰不会真的离开英国一样,当时的许多加拿大人也远远低估了魁北克人“分家单过”的决心,他们很难想象魁北克人真的会为了陈年旧账而离开。
  表面上看,魁北克的独立心结的确应从200多年前美洲大陆的殖民时代说起。16世纪,法国探险家发现了魁北克,此后法国一直在此殖民。但是,1763年,法国在与英国的全球争霸战争中失败,将魁北克地区割让给了英国,英国把沿圣劳伦斯河的区域命名为魁北克省。生活在魁北克的法裔居民,说的是法语、信的是天主教,样样都跟统治者英国人不是一条路上的,其心境真叫一个“遗民泪尽胡尘里”。
  由于事先预料到了魁北克难管,英国从一开始就对法裔居民保持了适当的尊重,允许魁北克人按照他们的信仰、法律生活。这种相对宽松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魁北克人的抗拒心理,甚至在美国两次独立战争中,出身法裔的魁北克人都坚定地站在了英国一边。
  在之后的日子里,魁北克表现得十分争气,经济上依靠丰富的自然资源(水电,林业,后来还加上核电)成为全加拿大福利最好的省份。在政治方面,贡献了加拿大数位优秀的总理,加拿大历史上任期长、声誉高的总理几乎都是来自魁北克的法裔。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法裔总理都为加强联邦、反对独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表面上看,魁北克跟今天的苏格兰一样生活富足、牛人辈出,还为保卫国家流过血,独立的动机应该很不足才对。加拿大人与现在的英国人一样,对魁北克的独立倾向一度放松了警惕。
  实际上,过于出色可能正是诱发魁北克独立思潮的最大心结,由于经济贡献巨大,法裔魁北克人对来自“英国佬”的剥削一直心怀怨气。尤其是“福利社会”的概念开始在西方流行后,自认经济发达的魁北克越发不愿意一边贡献可观的经济产值,一边做“二等公民”了。1960年代的寂静革命,使得法裔族群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觉醒。在一系列社会变革的过程中,魁北克人的心理认同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法裔加拿大人”转变到“魁北克人”。在魁北克的独立运动中,可以说历史恩怨只是个导火索,现实的利益冲突才是差点将加拿大轰得粉碎的炸药包。
独派“逆袭”怎样完成
  1968年,主张“魁独”的魁北克人党成立,并于1976年赢得省议会选举,得以执政。1977年,“101法案”得以通过,英语在魁北克的官方地位被废除,法语成为魁北克的唯一官方语言。
  在准备工作完成后,魁北克人党在1980年推动了第一次“独立公投”,然而,独派在此次公投中最终只获得了40%的赞成票,闹独立以失败告终。
  1995年,魁北克的独立公投运动随着魁北克人党的重新上台卷土重来。然而,由于1980年的公投事件极大地拖累了经济,很多魁北克人开始放弃简单的独立冲动,转而思考独立是否真的对自身有利。在此次公投前3个月左右的调查显示,大约有28%的被调查者支持独立,42%左右的反对独立,剩下的30%“还没有决定”。这个结果似乎昭示了魁北克独立已经没戏了。然而,形势在最后的三个月发生了惊人反转。在公投前两个星期,赞成独立的民意神奇地完成“逆袭”,从28%猛增到了54%,此情此景,几乎与今天发生在苏格兰的情况如出一辙。
  民意为何会在最后关头突然反转?今天,很多主张加拿大统一的人士指责魁北克人党在最后时刻玩花招。为了争取犹豫不决的中间选民,魁北克人党将选票上的问题刻意造得十分冗长(长达42个单词,且不加任何标点),让普通人根本搞不懂到底是在问什么。与之相反,其拉票口号则是一句简单的“相信我,投是”。这个伎俩忽悠了很多人。好在,很多中间派的魁北克人在最后投票时选择了谨慎。公投最后以赞成票49.4%,反对票50.6%结束,加拿大平安躲过一劫。
怎样公投才靠谱
  公投风波虽然过去,但留给加拿大的教训却是极深的。事后的统计证明,魁北克独立运动的出发点虽然是“单干更滋润”,但折腾下来,受损最严重的恰恰是魁北克本身的经济。
  据英国《金融时报》披露的材料显示:1971年,魁北克省在加拿大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份额从25%跌到了20%以下。同期,该省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也从28%缩减到23%。独立运动的高涨,撕裂了本来已经融合的法裔和英裔人群,尤其是“101法案”颁布后,大量讲英语的人群搬出,导致魁北克原本欣欣向荣的经济遭到了破坏。据加拿大统计局的公开数据,自1971年之后,魁北克净外迁人口高达55万之多。
  而魁北克人党在公投中模糊公投意义的伎俩,则更值得警惕。公投结束后的调查表明,在魁北克人党的这一措施下,超过5%的投票人理解错了公投的意思,以为投“是”只是意味着魁北克将寻求加拿大联邦政府给予的一个重要地位而不是独立,并因此投了赞成票。这个数字让加拿大十分后怕,如果“拎不清”的人哪怕再多出一个百分点,加拿大就要稀里糊涂地解体了。
  2000年,痛定思痛的加拿大联邦国会通过《清晰法案》。该法案规定,一个省要独立公投,首先,必须要在字面上清晰表明独立意图,不能用含糊文字表述,降低人民对其独立后果的认识;“独立公投”的通过,赞成票简单多数是不够的,必须要绝对多数。文字是否清晰、赞成票是否占绝对多数,也就是涉及法律解释的问题,只有国会有权决定。即使上述两个条件都具备,还必须在由联邦政府和所有省份都参加的谈判中取得三分之二多数同意,方可独立。这一法案公布之后,曾经红极一时的魁北克人党雄风不再,再也没有掀起更大的波澜。
  力主推动《清晰法案》的加拿大总理让·克雷蒂安就是个正牌魁北克人。他曾反驳魁北克公投说:“多数绝不是50%+1。”的确,依靠简单多数去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举动真的靠谱么?至少在魁北克出身的总理看来,它把自己的故乡和整个加拿大都伤得够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