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子戏的守护者
2015年0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非遗传人李松云教学生身姿功夫。
     文/图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每逢星期一、三、四、五,72岁的李松云就要从济南八里洼的家出发,坐公交车到文化东路东端的省文化艺术学校,教孩子们唱柳子戏。这段路不近,李松云走得很辛苦。更辛苦的是这每周12节的剧目课,她要一句句教那些宝贝似的孩子们唱柳子戏。就这样忙,一年下来也就能教完寥寥几出大戏。这个数目跟山东柳子戏那庞大的戏曲库比起来,九牛一毛而已。  
  李松云是山东省柳子剧团的著名演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和其他几位依旧健在的老艺人们掌握着柳子戏的遗传密码。她说,如今的孩子们学戏没法跟她们小时候比。1956年,她14岁时进了郓城县工农剧社,那时学戏是全天候不分早晚,唱不好记不住是真挨打。戏曲老师傅们不懂文字不会乐谱,所有的戏全部是口传口地教,要靠脑子死背,几十出上百段地学,还有十分消耗体力的基本功、武功训练,苦得很!
  跟她一起来给小戏童们授课的,还有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老艺人——80岁的冯保全。老人家走路已经颤颤巍巍,得靠孩子们扶着上下楼。但他不愿放弃教学,他最怕的是留在自己脑子里的上百出柳子大戏没人继承而遗失。
  冯保全1934年生于山东郓城,先天双目失明。他自幼喜爱戏曲,对音乐具有超乎常人的记忆力和敏感度。1950年参加郓城县工农剧社后,他主攻笛子等伴奏乐器,凭着超强记忆力和特别用功,他牢记了柳子戏的新老唱腔、音乐伴奏曲牌二百余支,成了柳子戏的一代大家,也是一本柳子活字典。只要他在,大家对哪出戏有疑问,哪怕是几十年不唱的老戏,他都能解答。老伙伴们戏称他“满肚子全是戏”,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柳子戏如今确实有些败落了。城里的孩子们几乎不知道什么是柳子戏,现场听过的成年人也不多。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戏种比京剧还要古老,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在历史上是很辉煌过一阵子的。
  柳子戏发源于明朝,至今得有五百多年了。文献称,柳子戏是容纳了元、明、清三朝民间流行的俗曲小令,后演变发展而成,曲调种类极其丰富。甚至《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还曾经编过三出柳子戏:《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其中《闹馆》一剧至今仍为柳子戏传唱。到了清乾隆年间,柳子戏已在山东、河南一带广为传播。
  如今的京城戏曲舞台上,几乎是京剧一家独大,这个荣耀柳子戏也曾经有过。史料记载,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进京前,柳子腔在京城舞台称霸一时,与昆、弋、梆一起并称“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四大戏曲,祖上确实很风光。 
  然而,自四大徽班进京,京剧日渐占领了京城剧坛,柳子腔只好返回山东、冀南和豫东一带,沦为农村集镇中演唱。听众成了下里巴人,柳子戏倒是更接地气,从作品到唱腔越来越平民化,亲民了不少。它不像京剧那般“高大上”,唱词没点文化都听不明白。
  柳子戏为啥又叫弦子戏?这得追究到伴奏的三弦上。老艺人介绍,柳子戏伴奏三件宝必不可少,三弦、笛子、笙,其中的三弦给了柳子戏“弦子戏”的外号。除此以外,柳子戏还有不少小名,黄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听着就很有土味。每到乡村土台子上演出,必能勾出一大批人的戏瘾。
  柳子戏表演程式粗犷豪放,风格独特;人物动作惟妙惟肖,生活气息浓厚。如武将出场,必先在台上表演踢腿、打飞脚、亮相;发怒时双脚跳起,表示急躁情绪,对打时多用真刀真枪。
  为了感受柳子戏的魅力,记者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欣赏了《孙安动本》《玩会跳船》等十几出经典老剧的视频。山东人的个性率真、直爽,柳子戏也颇具此特点。柳子戏的女性唱腔里糅进几分南方剧种的温柔缠绵,也更有北方姑娘的直爽。而男性唱腔则更多阳刚之气,不似京剧般华丽庄重,更直率,接地气,文化水平低的人也容易懂,更富山东味道。有些地方戏迷称这“七十二咳咳”为“勾魂腔”,大老远听见就挪不动腿了。
  新中国成立后幸遇百花齐放,柳子戏这一古老戏种爆发式复苏,鲁西鲁南地区的县级柳子戏剧团纷纷成立,如郓城县工农剧社、复程县新声剧社、曲阜县新声剧社、嘉祥人民剧社等。其中郓城县工农剧社最有名,在这期间,剧团先后招收数十名学员,并招收了一部分女学员,柳子戏开始有女演员演出,以李艳珍、李松云为代表的一代女艺术家则首开柳子戏女演员的先河。
  再后来,郓城县工农剧社调为菏泽地区柳子剧团,1959年又上调济南发展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
  1959年10月,毛泽东在济南观看了柳子戏《玩会跳船》、《张飞闯辕门》,这是柳子戏的至高荣誉,老艺人至今津津乐道。而到了1962年,山东柳子戏的经典剧目《孙安动本》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电影。这一段时间堪称柳子戏的辉煌时刻,而山东省柳子剧团实际上擎起了柳子戏的大旗。2005年,国家将柳子戏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重点保护。
  老艺人们介绍,柳子戏中容纳了元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国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说它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毫不为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柳子戏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目前正步步败落,只剩下号称“天下第一团”的山东省柳子剧团一家还在苦苦支撑着“东柳”的门面。除此以外,只有一些地方小剧团在土台子上上苦苦挣扎,因为市场主要在农村,演员大多收入微薄,能活下来的剧团越来越少。目前来看,这一古老剧种的保护和继承已刻不容缓。
  柳子戏的未来也许系在一群孩子身上。如今的山东省文化艺术学校里,三十多个十几岁的孩子正在奋力传承柳子戏的精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