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下午在邹平县老家,陈廷干烈士的外孙卢守说,家人知道外祖父葬身佳木斯后,在地图上一遍遍地查看山东到佳木斯的距离。
父亲陈廷干1948年离家,1952年牺牲在朝鲜战场,那时陈中芳才5岁,63年后再见到父亲,她长跪在墓前不肯起来。
得知可以把陈廷干的墓迁回滨州,陈中芳赶紧给家里人打电话。
5日下午,奔波两天的刘修云来到丹东宽甸县北山烈士陵园。父亲离家70年牺牲63年,她在墓前久久不愿离开,诉说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鸭绿江断桥边,刘修云望着对面的朝鲜心潮起伏,1952年,父亲刘德宽就是牺牲在那片土地上。
◤祭奠完父亲后,刘修云装了一瓶父亲坟前的泥土带回家,留作纪念。
本版照片 本报记者 周青先 李运恒 摄
63个清明节过去了,80岁的鱼台人刘修云才第一次来到丹东宽甸县北山烈士陵园,看到了长眠于此的烈士父亲刘德宽。她从山东出发奔波上千公里,只因血浓于水,对父亲魂牵梦萦。和她一样,慎终追远的几组山东籍烈属家庭,奔赴丹东、佳木斯、锦州,同样寄托哀思,亲自祭拜埋骨他乡的至亲。还有一个个像张红琢一样的“寻亲使者”,他们自愿奔波,为烈士和家属建立联系,尽自己的责任告慰烈士在天之灵,即便不能让这些人魂归故里,也要能和家人“团聚”。
继人之志,述人之事,缅怀也寄寓传承,因为血脉相通,也因为每一个为国付出的生命,都值得记取。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