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岁月晚报相伴
2015年04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先有《齐鲁晚报》,后有济南印象。之所以这么说,是源于我的亲身感受。
  1989年深秋,年轻的我,辞别故乡亲人,只身来到济南,开始长达十六年的异乡谋生之路,也就有了和齐鲁晚报十六年的相知相伴。
  初识齐鲁晚报,源于天桥火车站广场上报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看到红艳艳的报头,贴近生活的内容,一下就喜欢上了,于是便开始隔三差五买来阅读。
  我的单位是济南公路局工程处,不是筑桥,就是修路。我常工作在荒郊野外,工作之余,付了报资,委托家在济南市里的同事买来齐鲁晚报阅读,排遣思乡之苦。因为工地地处济南郊区或更偏远的地方,所以买来的晚报多是早一期的,工友戏称“名副其实的晚报”。即便如此,拿到之后仍贪婪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才觉得过瘾,一边吃饭一边看报几乎是我当时定了格的形象。古有书呆子,今有报痴子。由于工作性质,工作场所注定没有很多的文化娱乐,我也乐于资源共享,分送给其他工友阅读探讨。
  2005年冬,因工作关系调动到青岛高速。办理完手续后我即着手从青岛订阅齐鲁晚报。睡前看晚报是必修课,也常常想起济南的风土人情,和蔼可亲的同事,挤在102路电车上听当时还叫建材学院的学生们活泼的方言土语。在济南工作十六年,真就未曾爬过千佛山,未曾游过大明湖,如今回到故乡工作,魂牵梦绕的济南啊,终究要从晚报上来知晓了。
  《齐鲁晚报》是我奋斗岁月不可或缺的密友,相信今后也是。
薛瑞钊
  本栏目欢迎来稿,讲述您与晚报的故事,欢迎配相关照片,稿酬从优,来稿请投qlwbdz@163.com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