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进课堂引发争议
国学就是叶公的“龙”
2015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台湾国学教材曾引入北京四中等中学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资料片)
     近日,有报道称《道德经》、《论语》、《孟子》及《大学》、《中庸》将正式进入高中课堂。尽管这是一则假新闻,却依旧引发社会热议,褒贬不一。
  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当我们缺乏国学教育的时候,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台湾。而国学教育真的来了,大家又争呼“这样不行!”这种欲迎还拒的复杂心态,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迷茫。

本报记者 魏新丽 陈玮
  一条假新闻引发的社会焦虑
  “首套国学教材9月进课堂,《道德经》将全本讲解!”
  最近,这样一条新闻成为热门话题,引发围观群众的热烈讨论。有质疑的:“老是学些过时的东西,以后工作能用到?”有反感的:“最讨厌这些东西,难怪中国人没有创造力。”有担心的:“现在的语文老师能讲得了吗?”也有称赞的:“华夏经典相承习,人神道德流传芳。”
  不过,根据媒体随后的调查证实,这其实是一条假新闻。制定该“教材”的“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并不是教育部下属机构,没有制定教材的权力,这套所谓“教材”只能算是课外读物。
  但不管怎样,对国学话题,公众始终保有高度敏感性,一有点风吹草动就恨不得撸袖子去干架。
  当缺乏国学教育时,人们为传统文化的远去而焦虑,大谈文化的缺失、价值观的混乱,指望通过传统文化的回归来解决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为此,人们还寻找到一个很好的参照系——台湾。在媒体报道中,台湾因为一直坚持国学教育,那里的民众谦和文雅,社会价值观趋向统一。
  于是,台湾的国学教育被奉为榜样。2008年,台湾国学教材《中国文化基本教材》首度引进大陆,改编为《国学基本教材》,由新华出版社出版。2013年,《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再度引入,由中华书局出版,并正式走进高中课堂。北京四中等30多所学校将其设为选修课教材。
  但是,这本教材的遭遇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不买账,有的选修课选课人数仅为个位数。反对者认为,这样的课堂挤占了学生的高考冲刺时间,语文老师也不具备教国学的能力。
  直到现在,一提到要将国学教材引入课堂,未及核实新闻真假,各方肯定还会争论起来。人们还是焦虑,甚至于恐慌,担心国学教材带来封建糟粕的复辟,带来民主科学的消退。
  这是一种叶公好龙的心态,国学就是那条龙,仅仅看上去很美。
学的是文化,教的是价值观
  要探究这种欲迎还拒的心理,首先我们得搞懂,国学教育的实质是什么。
  其实,近些年来,中国大陆的语文教育比重是逐渐加重的,其中,古诗文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不过,在《国学基本教材》主编叶匡政看来,大陆的语文教学体系以学习知识为主,更像一种工具,而这正是问题所在。“大陆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分散到历史、文学、哲学三个学科中,是隔开的体系。”叶匡政说,“现在最缺人文和哲学方面的教育,导致没有统一的价值观,大家在一些常识问题上甚至都不能统一。”
  在他看来,引入国学教材,就是要弥补这个缺陷,也就是说,要通过国学来传递一种价值观。
  从教育入手,是因为这符合中国传统。“西方社会价值观通过宗教完成,比如在家庭、社区和教堂,而中国是通过教育完成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培养,比如通过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等。”叶匡政说。
  以传递价值观为主要目的的国学教育,在台湾很典型。台湾高中生同时学习《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高中国文》。前者主要是价值观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比如《大学》教人由内在的德性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中庸》作为儒家人生哲学、个人修为的宝典。
  在2013年引入大陆的《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中,同样将道德培养放在首位。其中的今人今事部分,就引用了感动中国的人物事例。
  对于这次《道德经》要进入课堂,赞同者也认为,这有利于修身养性。有家长表示学习《道德经》,可以让孩子懂得感恩。
  “现在内在矛盾显露,自身难以解决问题,需要从传统中寻找答案。台湾现代化发展比我们早,遇到的问题也比我们早,所以他们比我们更早觉得,要回到传统寻找启蒙的价值。”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何中华说。
功利主义者的抵制
  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国学教材,旨在传递价值观、树立道德标准、学习为人处世方式等。然而,在功利主义者眼中,一方面,在高考为重的应试教育体制中,价值观的东西是无用的——如果不进入高考,会浪费时间;如果进入高考,又有变成八股文的嫌疑。另一方面,学这些东西,不如学点法律、医学知识更有用。
  当然,对于国学,民众是有多方面需求的。民间的读经班、国学班火热就说明这一点。叶匡政说,民众对信仰缺失存在恐慌,他们在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建立信仰。
  但是,现代中国与传统文化有严重的割裂,很多人对传统文化很陌生,从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开始,到“文革”时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到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主,对于传统价值观,我们普遍缺乏亲近感和认同感。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们将传统文化放到文化认同之外,三十年不允许触碰,用别的观念去讲解传统文化,整成了‘四不像’。三十多年以后再补课,自然是晚了。”叶匡政说。
  何中华认为,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抵触几乎成了一种本能的排斥。“我们现在是用西方近代思想观点来启蒙的。看待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所以直到现代,对它们都是一种本能的排斥。这是一种现代化的自负。”
  叶匡政表示,国学教材进课堂的反对者以知识分子居多。“大家希望社会更为开放更为民主,担心推广传统文化会恢复封建糟粕,造成思想上的禁锢。”
国学应该是“泡出来”的
  “在推行国学的政策中,国家应该循序渐进、自上而下地推行,比如先走进高中课堂,先作为课外读物。”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李振聚建议。
  叶匡政认为,我们应该选取国学里的精华部分,同时与时代结合。“哪个时代编写哪样的教材,应该特别注重对现代社会的容纳性,保留传统思想,同时对现代社会的事情进行解释,不能变成考题型的。”
  还有专家提醒,现在社会上的国学很热,但不排除虚热的成分。比如某些读经班强调死记硬背,国学甚至跟风水、八卦搭上关系,无疑会让一些理性人士感到难以信任。
  还有人担心国学教育会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而对国学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养成,不是上几堂课就可以的。何中华认为传统文化是“泡出来”的,要有一个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一种特别的认同。“一个人人格最可塑的年龄段是0至6岁,超过这个年龄段灌输,就会对传统文化本能地排异,因为有机体越成熟越容易排异。”他说。
  台湾学者阎鸿中也曾说过:“台湾家庭教育重视社会传统,家长会让孩子背很多经典。台湾民间也有大量学者在讲传统、讲经,很多大学老师自发到民间去讲这些东西,这些都不是政府推动的。”
  “我认可传统文化,因为我认为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精华部分是统一的。”叶匡政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