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特·格拉斯:
把德国的伤疤揭给人看
2015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德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铁皮鼓》作者君特·格拉斯    (资料片)
     本报记者 张榕博

  那位将《铁皮鼓》带给无数中国文青的君特·格拉斯走了。没有君特,世界文学界无疑遭受巨大损失,但请不要为此而悲伤。因为君特已向世界清楚阐释了一个时代里日耳曼民族的内心世界,这就足够了。
  《铁皮鼓》是一部回溯德国人对待战争的作品,但君特·格拉斯没有美化战争,也没有将全部罪行推向“元首”。君特说:“人们曾经装作似乎是某个幽灵误导了可怜的德国民众。而我从年轻时的观察得知,并非如此。一切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部最早提出德国民族对纳粹罪责问题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引发欧美强烈反响。它被誉为当代德语文学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君特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君特一生反对战争,因为他看到了人性当中的原罪。1961年与1963年,他先后完成了《猫与鼠》、《狗的岁月》,因为故事都发生在君特的故乡波兰但泽地区,因此这两本小说与《铁皮鼓》合称“但泽三部曲”。
  君特认为,撰写这样的作品,“并不是我选择的,而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任务,就像一件随身携带的行李,从我开始写作,它就伴随着我,迄今仍未了结。对我来说,就是尽力用文学作为工具,去进行教育。”
  君特同样反对政治与文学走得太近,但战争后遗症一次又一次把他拉回到政治与文学中去,并促使他将文学推向政治。有评论认为,今天德国对二战罪行的深刻反省,很大程度上与君特这样的文学家有关。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阐释战争中人们灵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都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晚年时,君特·格拉斯在作品《剥洋葱》中披露了自己曾经作为一名党卫军的过去,这位“道德老人”因此被许多人批评是一个“伪君子”。但君特不这样认为,他甚至喜欢这种从“零点”重新开始的机会。因为在二战结束近半个世纪以后,对于战争的讨论已经走向理解与反思。此时,他的这篇自述式小说悄然为日耳曼民族曾经的过错做了一番解释。
  今天,我们很难启齿说,我们是看着君特的小说成长的,因为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作为一名作家,君特·格拉斯对国家和民族的世界性贡献,值得每一个人去理解和尊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