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冰得烫手
2015年05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张亚楠
  几天前一个静悄悄的深夜,中国作协官网公布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名单,也是在那个静悄悄的深夜,名单惊醒了一些正在熟睡或者装睡的人们,然后有人裹紧了棉被——“冻死我了。”
  252部作品参评,比上一届参评作品多出70多部,数量惊人。里面不乏大家——贾平凹、韩少功、刘醒龙、王安忆、刘心武、苏童、格非、严歌苓,此外还有大量新人新作品,保证你看上几遍,还是记不住。
  252选5,这个比例,仅仅比买彩票好中一点,但既然现在大家都在围观,那我们也斗胆说上几句吧。

  252部参评作品
连专家也有1/3没听说过

  阿慈兰若、阿拉提·阿斯木、阿蛮、艾多斯·阿曼泰、艾伟、安力达,这些名字是A字开头的参评作家,你听说过没?没听说过?呵呵,不着急,再看后边的,巴根、巴陇锋、北来、布仁特古斯,什么?B字开头的你也没听说过?没关系,再看C,采风楼主、蔡测海、曹华鹏、曹军庆、曹昇、常芳、陈家桥、陈启文、陈亚珍、陈元魁、陈占敏、成都凹凸……谢天谢地,这里面我认识两个。
  这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咱们普通人看书看得少。有数据为证,去年媒体调查报道说,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韩国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以色列64本。在这少得可怜的0.7本里面,还包括青少年学生们被迫读的教辅书籍,至于纯文学的长篇小说,就不好意思再提了。
  咱们看得少没关系,研究文学的专业人士肯定比咱们看得多。茅盾文学奖的评委是各地作协推荐或者中国作协专家库里的人选,都是专门吃文学这口饭的。能拣出一些得到专业人士认可但不为大众所知的好作品,应该不太难办。话说回来,在中国这个每年出版4000多部纸质长篇小说的国家,发掘几部尚未引起注意的好作品推荐给大众,难道不是一个称职的文学奖项该做的吗?
  对此,记者特意采访了几位文学圈内的专业人士,包括高校里的当代文学研究者和资深媒体研究者。他们的回答是:名单中至少有1/3的作品根本没听说过。
  一位专家说,这可能跟参评体制有关。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由各省市作协、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艺术局、各大出版单位、大型文学期刊共同推选,看起来,这样征集作品照顾到了各个地区、各个方面。“有些作品可能在当地有影响,但对于大众来说,没听说过也有可能。”一位文学专家说。还有的专家发现,这届茅奖的入选作品,地域色彩是一大特色,比如《河套平原》、《天津大码头》、《藏茶秘事》、《兵团儿女》、《西藏的战争》、《拉萨河畔》、《沧桑武陵三部曲》、《汉口之春》等作品。看看这些地域风格明显的作品,它们不被大家知晓但被地方作协推举,也是可以理解的。
翻茅奖的老黄历
爆冷是常态

  翻翻茅盾文学奖的老黄历,茅奖已经评了八届,《长恨歌》、《穆斯林的葬礼》、《平凡的世界》,麦家、阿来、迟子建、莫言、毕飞宇,这些大家可能都知道。不过,徐贵祥、柳建伟你认识吗?他们都是2005年茅奖得主。《英雄时代》、《抉择》、《战争和人》、《骚动之秋》,这些你熟悉吗?它们是第四、五、六届茅奖获奖作品。很多作品就像雷锋一样,静悄悄拿了大奖,再静悄悄走出大家的记忆,不留一丝痕迹。
  与此同时,一些得到专业领域和文学市场认可的作家,却从来没有拿过这个代表着文学最高荣誉的奖项。比如以苏童、格非、余华为代表的先锋派小说家,至今无人拿过茅盾和鲁迅文学奖。这个在当代文学史上星光熠熠的流派完全被这俩全国性大奖忽略掉了。余华是不是在意我们不知道,但有一次听他公开表态:“从文学的标准来看,莫言起码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学奖。因为90%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 (下转B02版)

  (上接B01版)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杨扬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分为二,一类速生速朽,获奖成为时尚话题,但转身便沉寂于大海;另一类不但当时获得认可,且越往后越增值。不只是茅奖,同样是中国作协主办的文学大奖——鲁迅文学奖也被质疑有这个情况:阅读率不高,有些不食人间烟火。
  对于“不食人间烟火”,解释有多种。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还总是“引起蛙声一片”呢,对一次评奖来说,获奖作品不一定好是正常的,大家宽容一点嘛。但也有人质疑,四年一届的全国性长篇小说大奖,快赶上奥运会了。才评选出五部,选出个靠谱点的应该不难吧?若总是有平庸的坏作品出现,可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