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乌鸦嘴”
二十多年来那些不绝于耳的唱衰中国论调
2015年10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赵恩霆 
  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其中GDP同比增长6.9%,是自2009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降至7%以下。
  此前一天,习近平主席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有快有慢是正常的,不能说只能加速不能减速,这不符合经济规律。中国同国际市场密切关联,全球经济情况总体偏弱,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
  然而,每当中国经济出现波动时,外界总是会出现“唱衰中国”的各种论调。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无法兼容”,到进入21世纪后的“中国经济衰退论”、“A股崩盘论”……如今,当最新的中国经济数据出炉时,此类论调又重出江湖。尽管这些唱衰者的预言总是被中国经济随后的高速增长所证伪,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无视其负面影响。
  20多年来3波唱衰小高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迅速起飞。然而,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在外界尤其是西方国家看来,中国是一个“另类”,并且中国玩的那一套“不靠谱”。这种从根本上存在的认识偏见,成了日后不绝于耳的唱衰中国经济论调的原点。
  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经济吸引了全球关注。大约也正是在那一时期,针对中国经济的各种唱衰论调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比较“重量级”的要数1990年卸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
  1991年,撒切尔夫人访华期间,曾与中国领导人就市场经济问题爆发争论。她当时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可能兼容,社会主义不可能搞市场经济。然而,在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让撒切尔夫人十分吃惊,此后她几乎再未就此话题说三道四。
  如果说铁娘子还只关心制度层面的问题,那么她之后不断涌现的唱衰中国的后辈们,则更加关注中国的经济数据和市场表现,并以此来“黑”中国经济。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一改前两年的低迷表现,迅速走上高速增长的快车道,随之产生了通货膨胀等问题,当时外界有关中国经济将“硬着陆”的说法层出不穷,不过,经过及时调整和治理后,到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
  但紧接着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又使中国进入通货紧缩通道,为了稳定中国和亚洲经济,中国通过人民币不贬值等举措,顶住压力并渡过难关。在此期间,也出现了第一波比较集中明显的唱衰中国论调。
  进入21世纪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中国进入新一轮高增长时期。然而,西方国家的一些学者和国际投行却各怀鬼胎,要么无视中国经济数据,武断地宣称中国经济将面临长期负增长,甚至会有崩溃的风险,要么无端唱衰中国A股市场,借此抄底牟利。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形成了第二波唱衰中国经济的小高潮。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也对中国造成不小影响,但此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引擎。然而,唱衰的声音虽有所减弱却从未消失。特别是去年以来,新兴经济体受自身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相继出现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被那些“黑客”们认为是中国经济不行了的表现,于是就有了第三波唱衰潮。
那些唱衰中国的“专业户”
  我们不妨看一下这20多年来唱衰中国经济的主要是哪些人。美国人保罗·克鲁格曼,这位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经成功预测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他近年来不时发出“中国经济要崩溃”的论调。
  他口中的“中国崩溃”,似乎是建立在其“看不懂”中国经济数据的基础之上。2011年12月,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中国经济会崩溃吗?》一文,指出中国“一系列典型的经济泡沫迹象也一并显现”,“金融体系泡沫开始破灭,金融经济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他声称“并不乐意参与关于中国经济局势的讨论”,原因在于,他认为“各国统计数据都像是科幻小说,而中国的统计数据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依据对居民消费水平、房地产市场和信贷体系表现的分析,得出了“中国处在经济危机发生前夕”的结论。
  时隔两年,克鲁格曼又在《纽约时报》发表题为《中国碰壁》的文章,除了对中国经济数据老调重弹之外,他还妄言“中国的整个商业运营方式,以及推动中国经济30年来迅猛发展的经济体制,都已经达到了极限”,进而声称“中国遇到了大麻烦”。
  在唱衰中国的道路上,克鲁格曼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成功预测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经济学界新星,被冠以“末日博士”之称的美国人鲁比尼,素来强力看空全球经济,去年底更对中国经济表态称,中国经济增速可能会在2016年进一步放缓至5.6%,远低于市场各界预估的7.5%水平。换句话说,在鲁比尼看来,中国经济将加速探底,甚至存在“硬着陆”的风险。
  其实,克鲁格曼也好,鲁比尼也罢,他们分析中国经济的角度可能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大差不差。即便如此,这些所谓的结论也并不新鲜,甚至不够“劲爆”。在他们之前,2002年时,两位美国教授——匹兹堡大学的托马斯·罗斯基和麻省理工大学的莱斯特·瑟罗——就曾妄言中国经济将面临长期负增长。
  然而,此后中国经济的表现,可谓啪啪地打了二位教授的脸。从2003年开始,中国经济进入一轮高增长周期,2007年GDP增速达14.2%,2013年,中国GDP总值已突破56万亿元人民币。
谨防“乌鸦嘴”的负面效应
  面对层出不穷的“乌鸦嘴”们,连西方国家的一些专家学者都看不下去了,纷纷站出来予以驳斥。
  2013年,美国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史蒂芬·罗奇就直言,一些人患上了“中国崩溃综合征”,这种“疾病”似乎每隔几年就会困扰那些经济和政治观察人士。他强调,“中国经济不但远不会崩溃,反而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相信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车轮将继续前行。”罗奇说,“唱衰中国经济”论调纯属假警报,它们都是基于一些不太全面的数据来评估中国经济前景。
  2014年5月,美国高频经济信息社创始人兼首席经济学家卡尔·温伯格在《华尔街日报》发文称,唱衰中国的故事也许能带来相关书籍的大卖,但好的故事并不一定都是精确的分析。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在30多年来有3次放缓,但自1979年以来,中国经济从未出现过萎缩。西方国家应该关注未来如何在一个非常不同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而不是坚持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将很快以失败告终。
  今年3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峰撰文指出,近期新一轮唱衰中国的论调,和2001年美国华裔律师章家敦抛出“中国崩溃论”不同的是,这一轮鼓噪者中多了几个知名学者,如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沈大伟、美国传统基金会东亚问题高级研究员奥斯林等。然而,这些论调并没什么特别之处。
  在朱峰看来,有三种“唱衰中国论”:章家敦式的“唱衰中国论”完全暴露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偏见和私利,奥斯林式的“唱衰中国论”是基于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霸权利益,而沈大伟式的“唱衰中国论”体现的则是美国的中国研究界长期以来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负面论调的不断累积,会对国内外市场和投资者的信心带来负面影响。近日,龙洲经讯首席经济学家阿纳托莱·卡列茨基就在《世界报业辛迪加》撰文说,应该当心各种怀疑论者的声音反过来改变现实,即损伤人们对中国政策的信心。中国正在进行复杂的经济转型,在此期间,获得国际投资者乃至本国公民和企业的信任尤为重要。
  唱衰中国的论调好似伴随中国经济的“成长的烦恼”,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很难挥去,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用自身经济发展来反驳这些论调,但另一方面也要时刻警醒,凝聚信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