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使者讲述他们的出游故事
一句谢谢,交了俩外国朋友
2016年03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光山
  傅诗雅
  巩克菊
  董伟
  崔志岭
  舒娜
  吕长清
  许向荣-田文欣
     绿灯亮了就可以直接穿马路了吗?不吐痰、不喧哗就是文明出行了吗?由本报与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银座旅游、嘉华旅游一起举办的“出境游文明使者”评选又选出了最新一批文明使者。出国旅游回来,对于什么是文明,他们也有着自己的感受。
本报记者 尹明亮
  旅游回来,
老先生决定不“退休”了

  “本来想着就这么歇着养老了,从日本回来后,就想还得再干上几年才行。”济南的董伟先生前不久刚刚去日本旅游了一趟,曾经是一位旅游大巴司机的他又萌生了继续工作的想法。在日本旅游期间,他遵礼守规,让导游十分敬佩。不过,老董却被很多日本老人感动了。
  “不管在景区还是在高速公路收费站上,收费员很多都是看上去六十多岁的老人。更难得的是,他们一直站着,脸上露出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看得出他们对这份工作的投入。”老董说,自己做了很多年的旅游工作,不乱扔垃圾、尊重别人这些都是自己特别会注意的,但这一趟旅行发现,能在工作中充分地投入,带给服务对象一份舒心,也是一种文明。“回来看看,自己还不到该退休的年纪呢,还得找点事再干几年。”
  “在外旅游,经常能让你有这个感受,服务人员的敬业让你觉得惊讶。”大学生杨宁馨从台湾回来不久,现在习惯性地说话都带个“谢谢”。而对青岛的大学生吴昀珂来说,韩国旅游,就因为在地铁上对一对帮她指路的年轻夫妇说了一句“谢谢”,双方便成了朋友。“一句谢谢后,双方就聊得开了,因为晚上十点多了,人家还专门提前下车将我送回酒店。”吴昀珂说,一趟旅行下来,她也交了这么两个好朋友。“我们相约他们来青岛时再见面。”
团里最文明的是个小学生
  在湖边游玩,却随身提着一个垃圾袋,是不是有点奇怪?在本期的出境游文明使者里,济南的5年级小学生傅诗雅就凭这个举动被推荐为文明小使者。“在台湾旅游几天,孩子的举动让我也是很惊喜。”孩子的妈妈冯女士说。
  在几天的旅行中,用导游的话说,傅诗雅不仅是团里的文明标兵,还是个小小的文明监督员。“在日月潭,看到地上有垃圾,她都随手捡起来放在自己的垃圾袋里。在台北故宫,虽然有提示不让拍照,但还是有游客情不自禁地举起手机,小姑娘也几次提醒大人这里不让拍照。”
  作为一位大学老师,许向荣也成了本期的文明使者。但说起文明旅游,许向荣最自豪的是自己的女儿。在台湾旅游,一天晚上去吃烧烤,有的游客不管能否吃得了,一吃拿很多,他的女儿总是很自觉,每次只拿一点点,一点儿也不浪费。
  文明使者舒娜前不久带着孩子去了一趟香港,“自那里回来后,8岁的孩子再也不在公车上吃东西了,非常让人欣慰,孩子正是学习的时候,好的行为她都会记在心里,所以家长就一定得做个好榜样才行。”
过马路看绿灯就行?
还不够

  当过马路的时候,是不是看到绿灯亮了直接走就行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对旅行归来的杨宁馨来说,这还不行,“必须要走在斑马线上”。在麦当劳吃完饭是不是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了?“在外旅游你会发现,国外的食客都是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再把垃圾分类投放。”杨宁馨说,原本觉得自己行为举止一直都挺文明的,但旅行归来才发现,很多细节其实还需要做得更好。
  “文明说到底就是对规则的严格遵守,规则意识强了,一些行为举止就自然而然做到了。”巩克菊是山东建筑大学的一位副教授,在国外旅游,她发现国人在一些方面其实已经很注意了,但很多地方还是有欠缺。“在纪念孙中山的国父纪念馆,本来是刻意营造了一种十分肃穆、庄严的氛围,但有的内地游客总是要往前挤一挤、看一看,在那种氛围下就十分不合时宜。”
  巩克菊说,很多人在人多的公众场合很注意,但到了卫生间等人少的公共场合,大声说话等不好的习惯又出来了,“说到底,就是对规则的尊重还没有成为他们骨子里的一种东西,人还是得多站在公众利益的角度多想一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