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2家问题P2P中就有1家跑路
今年是P2P“合规年”,平台整体转让案例徒增
2016年04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去年,P2P行业步入融资高峰期,在或真或假的面纱掩盖下,似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平台都能拿到千万风投,然而,同期伴随着风口的是持续了一整年的跑路潮,以及去年下半年愈演愈烈的资产荒、资金荒,P2P行业名誉度跌至谷底。
  一个现象是,自今年3月份以来,P2P平台的整体转让案例徒增,虽原因各异,但一个共同点是,价格便宜。
  在广东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陈宝国看来,“合规年”里,随着监管趋紧和监管完善,跑路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良性退出。
  当然,相比干不下去就跑路的恶劣行径,良性退出显然要温和许多。记者了解到,随着急于转手者越来越多,市场上也在酝酿着相关的并购基金,专门收购P2P平台。
每2家问题P2P中就有1家跑路
  “有没有人愿意收购互金平台的,注册人数10万,投资人数3万”;“有没有收购金融社交平台的,粉丝15万,投资用户8000人,要求收购方信誉良好”;“国企控股的上海P2P平台转让股份,接纳新股东,要求入股方能有现有客户或推动业务发展的互联网资源”……
  近一段时间,在P2P从业者的朋友圈里,这样的信息时常闪现着。供给方活跃的同时,需求方也在积极发布需求,“某上市公司收购深圳网贷平台,要求控股,占股比例60%-100%,融资能力强,余额在2亿-20亿左右”;“现有一拥有优质资产端的金控集团欲与P2P合作,可采取资产端合作或收并购方式,范围全国,要求平台待收5000万起”。
  根据网贷之家提供的数据,自2011年以来,已经有超过1500家平台出现问题,其中,2015年达到风险暴露高峰,出现问题的平台达到896家,占比超过一半。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为275家,而今年截至目前,问题平台就已经达到270家,几乎为2014年全年的量。
  在2013年,当我们在讨论一个P2P平台出现问题时,主要是指提现困难,而2014-2015这两年,P2P平台的问题主要是指跑路,2014年275家问题平台中127家跑路,占比接近一半;2015年,896家问题平台中487家跑路,占比超过一半。
  而这种一半一半的趋势也一直延续到今年。
  不过,好消息是,今年的跑路P2P主要集中在1-2月,进入3月份以来,一半的问题平台开始选择主动停业退出。数据显示,3月份问题P2P平台数量为98家,其中,有47家平台主动退出。
  网贷之家首席研究员、盈灿咨询总经理马骏认为,“监管征求意见稿”出台后,部分中小平台自认无法完全满足监管要求,在权衡营业状况后,选择了主动清盘停止营业,这是停业类型占比最大的主要原因。
收购者花钱买用户成本更低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已经炒作过度了,今年将成为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一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步入深水区。”业内人士说,一方面,综合性大平台、垂直领域具有独特资产与用户群的平台,以及科技金融能力强的平台将获得生存机会,投资人也会向着这些平台聚拢,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另一方面,小平台、缺乏竞争力的平台,以及新平台的生存会越加渺茫,以至于慢慢萎缩消失。
  “这两年,很多人跟风进入P2P行业,实则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行业是怎么回事。”陈宝国说,前段时候,他曾在广东P2P业内摸底调查,“有些新平台获客特别艰难,辛苦折腾了一年,用户量达不到1万人,只能艰难维持着。”他说。
  而对于这些依旧挣扎的P2P平台来说,如果老板没有跑路、尚未出现提现困难或被经侦盯上,那么停业或者转让或是一条跳出苦海的捷径。
  “对于待转手的平台,我们主要从资金端募集能力、资产端获取能力、资产质量、盈利能力、交易规模、待收余额、活跃投资人数等多个维度来判定是否可以收购,以及判断价格。”业内人士说。
  那么,对于P2P平台的收购方来说,他们在行业低谷时选择大举并购,意图为何?
  “是用户,通过并购获取用户的成本比我们自己通过现有平台获取用户的成本要低,其次才是资产质量以及资产获取能力,我们同时并购多个平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一位正欲收购平台的业内人士解释说。
  如今,资产荒、资金荒双重挤压P2P,在资产端,随着经济下行,高收益的资产已成往事,而一旦收益降低,就会传导到资金端,去年上半年,小牛市行情极大地分流了P2P平台的资金量,导致平台成交急剧萎缩,下半年,随着股市急剧下行,P2P平台稍获喘息。
  “我担心的是,如果今年股市回暖,势必导致网贷平台资金再次转向,接下来还会出现更多的问题,因为P2P平台的投资人和股市投资人高度重合。”陈宝国说。
           (伊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