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一场讲座
2016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当天下午,我去省博听了一场讲座,主讲嘉宾是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南昌海昏侯墓考古专家组组长信立祥,讲座的题目是一代帝星殒落的无限哀荣。
  年近七十的信先生言语诙谐,他在介绍南昌汉代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时不忘拉近与山东的关系,在外藏椁和椁室中出土的一万余件套文物中,有许多是刘贺在山东为昌邑王时使用过的物品。讲座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也是信先生着重提到的:除了重达十几吨的五铢钱、网友关注度极高的“火锅”,其实我们更应关注出土的数千枚竹简和80余版木牍上的文字资料。根据对2000枚竹简的初步释读,已知其中的内容有《论语》、《易经》、《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及农书等文献,还有一篇属于西汉当代文学赋体的冢赋,描绘了为一位列侯花费数百万修建豪华墓室的经过。从与墓主有关的文物可以看出,刘贺绝不是像《汉书》所说的那样荒唐不堪,我们不能仅凭《汉书》的记载来评价刘贺,刘贺的悲剧绝非“不肖”所致,而是缘于他缺乏政治经验,再加上权臣当政,他无奈被拉下宝座。听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刊登于5月8日“人文”周刊上的《巨野金山废冢的前世今生》一文,里面也提到过:“《汉书》中记载的刘贺以负面内容居多,疑团也不少,比如汉武帝驾崩时,刘贺仅是个5岁的孩子,那时候就外出巡游狩猎,与常理不符。”由此看出,作为岁月长河中真实的存在,作为比史书更准确的记载,刘贺墓出土的文物不仅印证充实了我们对西汉制度的认识,还使我们了解到西汉文献失载的一些东西,这恰恰是文物存在的价值。
  这期“人文”周刊中,《有勇有谋的纪国》、《为表忠心射暗箭》讲述的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各自艰难的生存之道,像为了与齐国“较劲”使出联姻、联盟、检举揭发等种种手段的纪国,终在弱肉强食的时代被齐襄公所灭;而齐桓公小白却凭借鲍叔牙、管仲等良臣辅佐,终成春秋第一霸。两篇文章对应着看,好像更有趣。
  再看《秉笔芝罘<东海报>》一文,收藏了诸多报刊的作者滕长富说,“报纸,是见证社会变迁的活字典。它们像一位位思路清晰的智者,准确无误地向我们讲述座座城市的昨日风情。”面对泛黄的报纸图片,读者们是否也会生出感慨:那些定格在字里行间的铺号、街巷是否依然?即便有存,大概已被岁月洗涤得面目全非了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