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渚胸有成竹方落笔
2016年05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劳山集》扉页黄公渚绘崂山巨峰。
   □郭同文
  黄公渚先生是著名文学史家、词学家,又是著名山水画家。他既有丰富的学术著作,又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古体诗词和骈文,1936年出版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称他为骈文四大家之一;作为国画家,被尊为“青岛国画第一人”。他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特点是:对人物和景观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做到胸有成竹后才动笔。
  他在青岛度过了大半生岁月:1900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少年时随父定居青岛,住在靠近海滨的湖南路51号,家有《四部丛刊》等万卷古籍。1924年,受藏书家刘承干之聘,24岁的黄公渚到了上海,在嘉世堂藏书楼整理古籍达十年之久。其间,与近代山水画宗师黄宾虹(1865—1955)等组成康桥画社,并一起举办画展,大受好评。
  1934年,黄公渚应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之聘回到青岛,任中文系教授并曾兼任系主任。抗战时山大停办,1946年山大复校,他再应赵太侔校长之聘到国立山东大学任教授。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青岛,山大搬迁到济南,他因病留在青岛,直到1964年去世。
  我于1953年考入山大中文系之后,先后听他讲过楚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隋唐文学。这时,他与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肖涤非并称为山大“五岳”。他精通韵律,喜吟诵,在课堂上评赏名章佳句,把原作之妙趣表达得活灵活现。有一天上午他讲完南朝宋齐时代山水诗派开拓性诗人谢灵运之后,便像谢灵运那样去崂山探奇访胜。他酷爱崂山山水之美,别号辅唐山(崂山别称)民,足迹踏遍了崂山。这天,我和他一起,日游南九水,暮宿崂山饭店,我亲眼看到他在崂山饭店创作了优美隽永的《清平乐·秋日游南九水》。第二天,当我们一起登上崂顶之后,他放声吟诵:“呼吸浑疑帝座通,浮空朵朵碧芙蓉,天开海市破鸿濛。落叶鏖风如逐北,连山移海尽朝东,振衣直上最高峰。”这便是写景浑莽、笔力苍劲的词作《浣溪沙·崂顶》。
  我不禁惊喜佩服:“黄先生你对景写词,即兴创作,才思敏捷。”他笑道:“非也,我每年都来崂山四五次,崂顶已来过两次,对它的观察也已胸有成竹,而且有了腹稿。今天,是第三次登崂顶,我是修订着腹稿才吟出了这篇《浣溪沙》。”
  我听后深受启迪,好作品的诞生都要下苦功,而且要特别重视深入生活。在这之后,他的名作《崂山巨峰》和《劳山集》先后诞生。《劳山集》分为词之部、诗之部、文之部,三部分前都有名家题词,正文便是手稿影印,篇后有张伯驹、黄云眉等的评价。
  1957年我毕业留校任古典文学教师,成为他的助手,与他合开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课。他首先为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和开课计划,规定每周有2—3个半天单独为我上课,上课地点有两处:古典文学教研室和他家书房。在教研室为我讲完课后,他还经常与我边散步边回答我的问题。古典文学教研室和中文系教室都在文学馆二楼。这座大楼建于1906年,是德式建筑,1950年起名文学馆。在楼前左右两旁有两棵参天的榉树,当时树龄已达60余岁。他说:“路经树下令人欢然如醉,当年我曾和老舍、梁实秋等著名文学家一起路经这里,走进教室……”
  在文学馆后、科学馆前,有毗连成林的英、法、美三国品种的梧桐树,树龄与榉树的树龄一样大。我们特别爱到这里,夏天那高大的梧桐撑开巨伞遮阴;雨天那硕大浓密的梧桐叶为我们遮雨。他曾在这里吟诵曹植的《洛神赋》。校园里那一排排樱花树,每逢四五月间,单樱双樱相继开放,灿烂绯红,如云如霞。1958年春末,我陪他来写生,当他打开画夹,挥动画笔,为一棵珍贵的早樱树写过生后说:“这棵树已有60年树龄,初开是粉红色,花将落时变洁白,如冬日凝雪。你不是喜欢创作吗?面对校园美景,特别是这样别具风格的树木要细心观察,做到‘胸有成竹’。”
  他的家在观海山脚下(观海二路3号),在他那典雅古朴的书房里为我讲课之后,我们常常一起到前海栈桥一带散步,而去得最多的是观海山。记得1958年初秋,我们一起登上了观海山上的观海台。在这里,他审查了我分析曹操《观沧海》的讲稿,结合曹操东征乌桓胜利归来的历史背景和途登碣石山登高望海的情景,为我具体、生动而又形象地剖析了《观沧海》的气势和风格,并论述了它在写景诗中独特的开拓意义。
  可是没有想到,这是黄先生为我上的最后一课,就是在这年9月下旬,山大决定由青岛搬迁到济南,我们中文系师生9月28日第一批到达济南。他因病留在青岛,就这样,我与敬爱的导师分离了!
  1962年8月,京、沪、宁、鲁四地数十名著名国画家聚集青岛,一起研讨中国画风格。其间,于希宁等八位画家在黄先生家共同创作了一幅国画《秋光图》,分别画了礓石、桂花、菊花、鸡冠花、凤仙花、红果和竹子等。黄先生题词作跋诗中最后两句是:“自是一年秋光好,百花齐放占年芳。”其后我恰巧在青岛去拜望黄先生,他告诉了我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于希宁先生这次画的是竹子,1949年前后,我们俩同在国立山东大学任教,他在农学院园艺系,我在文学院中文系,常常一起到校园观察梅、兰、竹、菊,一起泼墨谈心。他爱画梅,是画梅大家,也爱画竹,在他笔下,竹子总是生机盎然,这次画的竹更是竹叶青青耐寒霜,这是因为竹的风姿深深印在他心中。”他沉思了一下说:“前几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来青岛,我们三人合作画了一幅《梅竹芭蕉图》,他画的梅,其夫人画的芭蕉,我画的竹。我在挥笔画竹的时候,心里又想起宋代画家文与可胸有成竹的画竹故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