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资本家”张謇的商海生涯
2016年05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晚清有一位读书人,在高中状元后并未借此在官场中寻求步步高升,而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荆棘丛生的创办实业之路,成为近代史上中国著名的实业家。
  1894年,磋跌科举考场26年的张謇终于考中状元,被授以翰林院修撰,取得了官员的身份。但令许多人不解的是,他却并未借此在官场中寻求步步高升,而是转而投身于创办实业。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状元办厂堪称令人惊异之举,但对张謇而言却绝非偶然。数十年在科举考场中的多次受挫,使张謇耗费了不知多少心血,同时也使其对功名利禄趋于淡泊。最后一次应试纯粹是出于孝道,其父随后病逝,更使他感到“一第之名,何补百年之恨;慰亲之望,何如侍亲之终”。由是之故,张謇对做官看得愈益轻淡。甲午一役中国惨败于岛国日本,深深刺激了张謇的爱国之心,张謇的“实业救国”思想此时也逐渐形成。 
  1895年,张謇联合数位商董开始招股办厂,其间虽经历了无数的艰难曲折,但他始终未曾动摇。招募商股的过程十分艰难,张謇多次奔走于上海、武昌,有时连旅费都是靠卖字筹措。机器安装之后,因资金短绌无法收购棉花,难以开工。张謇四处化缘,却处处碰壁,最后还是依靠一部分地方公款支持,才使大生纱厂能于1899年开工。当时,正值土纱受排挤、机纱供不应求且价格上涨之机,因而大生纱厂开工后利润较为丰厚,能够站稳脚跟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1901年,张謇又开始筹办通海垦牧公司,希望将濒于荒芜的海滩改造成为近代棉纺织业的原料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张謇的实业活动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从工业扩展到农业。创办通海垦牧公司的过程同样是困难重重,仅勘测地界、起草章程、筹集股金、解决地权纠纷、应对狂风巨潮等事宜,就使张謇心力交瘁。到1905年夏,好不容易建成7条长堤和一部分河渠,并开垦了7000余亩土地,却遭遇一场连续五昼夜的大风暴,一丈多高的浪潮将已建成的各堤全部冲毁,牧场羊群也几乎完全失散,但张謇并未因此气馁,而是想方设法积极补救,在两年时间内陆续修复被毁的各条干堤。
  1901至1907年是张謇商海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期。在此期间,他先后创立了19家企业单位,其中大多数是以大生纱厂为轴心,直接或间接为大生纱厂服务。1907年,大生纱厂召开第一届股东会,决定将这19个企业单位合并,组成通海实业公司。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张謇又陆续投资创办银行、船栈、堆栈等十余个企业,形成了一个以纱厂为中心、实力雄厚的大生资本集团。
  辛亥革命后的1912年至1921年,大生资本集团在原有基础上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张謇的商海生涯也随之达到巅峰。至1924年,大生一、二、三、八4个厂的资本总额已多达770余万两。除此之外,张謇还扩充了其他实业,尤其是在金融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成效显著。1918年开始筹办淮海银行,次年11月正式营业;所办大达轮船公司先后自置江轮7艘,航行沪扬、沪海两条航线;另外,张謇还创办或协助创建了大昌纸厂、通燧火柴厂以及许多服务性的企业单位;盐垦企业系统在这一时期也获得空前发展,到1920年,先后成立了十余个盐垦公司。实业巅峰时期的张謇,身兼多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总理等要职,俨然成为近代中国实业界的泰斗。
  好景不长,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与扩张,另一方面,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泛,不仅影响了大生纱厂的正常生产,还导致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恶性信用膨胀。由于一直找不到解除困境的良策,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亏损越来越严重。到1925年,仅大生一厂的债务就已高达900余万两。是年7月,宣告破产,1926年,张謇在南通与世长辞。尽管如此,他用毕生精力创办实业、教育和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精神,却广受后人的好评和敬佩。      (据《中国文化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