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戏“老家”有了自己的博物馆
2016年05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五音戏传人在博物馆看到当年喜爱的道具。
  多彩的五音戏。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戴伟 摄
     本报5月28日讯(记者 蒋龙龙 实习生 陈瑛 田丽怡) 28日上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五音戏在其发源地文祖街道青野村拥有了自己的博物馆,五音戏乡村博物馆也挂牌成为济南市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齐鲁晚报记者看到,五音戏乡村博物馆为传统的农家四合院结构布局。据该村负责人介绍,五音戏乡村博物馆为公益性质的博物馆,每天上午8点至11点开门,下午2点到5点开门。济南市民可以驱车沿着经十路东行至章丘市,从242省道南下到文祖街道,在文祖街道南6公里处就是青野村。    
  五音戏,原名“肘鼓子”“周姑子”“秧歌腔”“五人班”,周姑子戏的起源应在清朝道光年间,传于济南、淄博、滨州、潍坊等地,为济南本地的地方戏曲。
  经考证,五音戏发源于章丘市文祖街道青野村,旧时人们常说:“进了青野村(指西青野),家家周姑子腔。”据老艺人回忆:清朝道光、咸丰年间,一个皇宫周姓宫女(又说是尼姑),为逃避迫害来到章丘文祖镇,并以唱戏为谋生手段四处云游化缘,人称周姑子。她曾长期在青野村居住,并向该村村民传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