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房价咋涨,都要留在大城市奋斗
2016年08月2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中国房价重新进入“狂飙模式”,年轻人中“逃离北上广”的声音又响了起来。不过,跟之前的每一波风潮一样,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既然明白一辈子都是为房地产商白干,为什么年轻人对大城市还是如此放不下呢?本期我们讲的这个故事,或许能解释一下这事儿。
  1187年9月3日,在欧洲的亚平宁半岛上,佛罗伦萨共和国宣告成立。咱们中国历史上总爱嘲笑其他国家是“蕞尔小邦”,这个佛罗伦萨倒真是个地地道道的蕞尔小邦,说是个共和国,其实地域只有佛罗伦萨一座城而已,该城的人口直到19世纪都一直在十万左右晃悠。但正是这座小城,在文艺复兴时代却开启了“量产大师”的模式。在短短100多年的时间里,该城相继诞生了诗人但丁、彼特拉克,作家薄伽丘,画家达·芬奇,雕刻家米开朗琪罗,历史与政治思想家马基亚维利、瓦拉,科学家伽利略,等等。即便是外乡人,在该城里待上一阵子似乎也能沾上点仙气儿,比如被誉为“文艺复兴画圣”的拉斐尔,有人曾做过计算,在拉斐尔待在佛罗伦萨的四年里,其创作的精品竟然与他一生中其他时候的所有精品在数量上大体相当。
  一个小城邦,在100多年里涌现出十多位世界级大师,考虑到该城原本不多的人口,15至16世纪的佛罗伦萨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成材率”最高的区域,没有之一。整个文艺复兴时代的前半期,欧洲乃至世界似乎都在看着这个小城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独舞。
  那么,怎样解释佛罗伦萨在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才井喷”呢?严格说来,佛罗伦萨的兴起的确占了点地理上的便宜。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破,作为罗马帝国最后冗遗的拜占庭就此灭亡,大量逃难者涌入亚平宁半岛,也带来了传承千年的古典文化的火星,作为“九省通衢”的佛罗伦萨就这么被文艺之火点着了。而长期统治该城的美第奇家族有了闲钱就爱玩个艺术,在金钱的诱惑下,大量人才开始在佛罗伦萨聚集。人才的聚集又进一步激发了这座城市的质变,使其产生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在中世纪的欧洲,“城市文化”可是个新鲜概念,与古代中国一样,当时欧洲的大部分城市都是作为为军事服务的要塞或为农业服务的商品中转站存在的,将全城改造成一座巨大的“创意工坊”,佛罗伦萨是第一个这么玩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理其然也。
  浸润在这样一个巨大“创意工坊”中的年轻人无疑是幸福的。比如著名的达·芬奇,由于他不仅画艺超群,在雕刻、音乐、发明、建筑上也多有建树,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天才。但反过来想想,一个人,在幼年时代其天分就能被发现,15岁就能拜入名师门下学艺,与同时代佛罗伦萨的那些世界级大咖互相启发,这是何等的幸运?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在他的小说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他说这世上曾产生过的最有绘画天才的人不是达·芬奇,而是美国某州的一位老农,可惜他一辈子都没摸过画笔,无从展现天才,只是有一次,他在粉刷墙壁时展现了一点绘画的天赋,但同村的乡亲们没一个能看懂的,这事儿反而成了他一辈子羞于提起的丑闻。这个老农的悲剧,估计是所有心怀抱负、害怕被埋没的年轻人心中的梦魇。
  在大城市里努力,天然就比在小地方奋斗更值,从文艺复兴那个年代起,这个规律就从没改变过,在创意日新月异的今天,就更是如此。所以,不管房价是涨是跌,年轻人对“北上广”的“虐恋”,今后恐怕只会越结越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