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前絮语】
“种茶去”
2016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徐静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有近百位将军为国捐躯,通常人们认为,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中牺牲的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是抗日战争中最早殉国的将军。然而,早在之前的江桥抗战中,就有一位山东籍的将级军官为国捐躯,他叫韩家麟。
  在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东方战场》中,有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中共地下党员李天白,作为马占山抗日义勇军的参谋长,协助马占山打响了“九一八”事变以来武装抗日的第一枪。其实,李天白并不是虚构的人物,在抗战史上是能找到其原型的,那就是祖籍山东的抗日英烈韩家麟和中共地下党员李继渊。作者郑学富为我们还原了抗战初期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的武装力量艰苦抗日的场景:1931年11月,黑龙江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江桥保卫战”,此战被称作“武装抗日第一枪”,打响这一枪的是黑龙江省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1932年,韩家麟与在军校时结识的密友、中共地下党员李继渊为掩护马占山转移,在与日军激战中壮烈殉国。韩家麟的头颅被日本人割下,悬于海伦城门“示众”,并且说是马占山的人头。韩家麟和马占山到底有什么样的渊源?殉难时又为何被日军误认为是马占山呢?读罢此文,相信读者已经找到了答案,更会被这些热血男儿的爱国激情所感动。
  这期的“行走齐鲁”栏目为我们讲述了日照在“南茶北引”中的特殊地位。尽管陆羽在《茶经》里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封氏见闻录》之《饮茶》中又有灵岩寺是北方饮茶之发源地的描述,但一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仍让我们心生疑惑:山东为何能成为“北茶”大本营,日照绿茶又为何能成为山东鲁茶的代表?自古茶树多生长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南方,不宜在干旱少雨的北方种植,此前西方科学家也曾提出“北纬30度以北地区不能种茶”的说法。
  作者邓撰相在《日照与“南茶北引”》一文中,讲述了山东从1954年开始在青岛、日照、临沂三地试种茶苗的历史,从开始的几乎“全军覆没”到几株茶树成活后的星火燎原,1966年日照安东卫北山茶苗成活率达80%以上,成为了“南茶北引”的样板;1973年,国家农业部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在日照召开6省区(山东、西藏、新疆、陕西、河北、辽宁)“南茶北引西迁”经验交流会,这次现场会议的召开,标志着生长在江南地区的茶叶第一次跨过了高纬度的限定,在北方的土地上正式生根发芽。
  “吃茶去”是爱茶人都知道的体现“禅茶一味”的禅门公案,山东人“种茶去”则体现了齐鲁茶农依靠不屈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让这“南方嘉木”终在齐鲁大地生根、发芽,成为佳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