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戏演人演人演心
——访山东梆子传承人杜玉珍
2016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山东梆子是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承载着山东人的喜怒哀乐,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杜玉珍出生在山东梆子的核心区域鲁西南的嘉祥县,可谓“听着梆子腔长大的”。与后来很多唱豫剧又改唱山东梆子的名演不同,她是一路唱着正宗山东梆子走过来的非遗传承人。
  由杜玉珍指导的山东梆子小戏《家有贤媳》刚入围中国第十七届群星奖,现正申报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她。
  本报记者 华章       

山东梆子
就是乡音乡情

  齐鲁晚报:对鲁西南人来说,山东梆子就是自小的乡音,您是怎么走上山东梆子专业道路的?
  杜玉珍:我出生在嘉祥县一个普通乡村。1980年县里招山东梆子戏剧学生,爱戏的父亲做了一个影响我终生的决定:让我考艺校,学唱戏。那年我15岁,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大学长”正式考入了嘉祥县山东梆子戏剧学校。我对戏剧的一生痴迷也由此开始。
  齐鲁晚报:当时学戏艰苦吗?有没有遇到特别好的老师?
  杜玉珍:我的嗓音清脆嘹亮,一进学校,老师就发现我的天赋特别好,启蒙老师李敏英经常在课外给我“加餐”,晚上带我回家教戏。
  我个性好强,加上格外努力,对老师课上讲的一句唱腔、一个动作甚至一句道白、一个字词,都一遍遍练习,花费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我乐在其中。
  1983年,我进了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正式拜著名山东梆子表演艺术家李玉岺、刘君秋、徐先立为师,主工青衣,兼演花旦、帅旦和老旦。
  齐鲁晚报:什么时候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当上了主演?
  杜玉珍:1988年在山东省中青年戏曲演唱大赛上,我因演唱《三省庄》中黑景芝一大段叫“夸将”的慢板戏而受到观众欢迎,获得了二等奖。
  之后,剧团排演现代剧《情祸》,让我演女主角巧云。我反复琢磨剧中人的动作、思维,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尽量从气质上贴近角色,因成功塑造了巧云这个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这出戏上了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并荣获表演一等奖。此次演出也开了县级剧团直接晋省亮艺的先河,由此我跨入了剧团主演行列,后来我调入了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
  当年,剧院定演传统大戏《老羊山》,我出演主角樊梨花,得到了老艺术家刘桂松的亲授和悉心指导。《老羊山》公演后,好评如潮,许多观众百看不厌。
唱腔要从
人物内心出发

  齐鲁晚报:登台30多年来,还记得您塑造过多少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吗?
  杜玉珍:传统戏、新编古装戏、现代戏我都努力尝试过。如《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铡美案》中的秦香莲、《卖苗郎》中的柳迎春、《五世请缨》中的佘太君、《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蝶恋花》中的杨开慧、《情祸》中的巧云、《微山湖》中的芦云、《孔尚任》中的秦玉锦、《运河老店》中的孔月娇等。
  印象最深刻的是,2009年9月,在山东梆子《运河老店》中我成功塑造了厚德诚信、贤淑豁达的女主角孔月娇,获得了山东省第九届文化艺术节优秀演员奖;后来《运河老店》又代表山东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不仅该剧获得优秀剧目奖,我个人还获得了最高奖优秀演员奖。
  记得这个剧在厦门集美大学演出时,师生们好评如潮。演出结束后,一些学生到后台找我签名,那时我感觉特别欣慰和振奋,没想到年轻人也喜欢山东梆子这样的传统艺术。
  齐鲁晚报:在人物塑造上,您有哪些创新和突破,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成功经验吧。
  杜玉珍:在人物塑造方面,我的体会是,每出戏都要注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演戏演的是人物的内心情感。从台词的语气、语调到唱腔的板式旋律都要反复斟酌、实践,每一句道白和唱腔都要从人物出发,探索人物的行为动机和行为方式,注重人物之间的情感交流。所谓演戏演人,演人演心,正是如此。
  山东梆子以高昂激越著称,又被称为“舍命梆子腔”,但在唱腔设计上也不能一味用高亢激昂博得观众的掌声,关键是要把握好收与放的辩证关系,放中有收,收中有放,在收放之间严控力度,这样才能真正唱出山东梆子的味道。
  当然,还要吸收其他剧种的唱腔加以创新。比如《运河老店》中的孔月娇“生名门”一段慢板唱腔,我就将京剧程派唱腔的特点融入声腔中,幽咽婉转,低回曲折,若断若续,以情用腔,以腔抒情,行腔吐字,字正腔圆,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戏比天大”
是一种人生境界

  齐鲁晚报:梨园界有一句话叫“戏比天大”,您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涵?
  杜玉珍:我个人的体会是,戏曲艺术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演员应该以苦为乐。我们经常在农村演出,吃住条件相当艰苦。睡地铺,睡草窝,“夏天一身汗,冬天浑身颤”,而且多数是露天舞台,吃住条件相当艰苦。烈日当头要演,北风割面也得唱。旺季,一天演出两三场,作为主演,从早到晚不卸妆,轮流在后台吃饭。我从不说一声苦,不叫一声累,不以“主演”“名角”自居。
  所谓“戏比天大”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德艺双馨是我们作为演员的终生追求。演员重情义,讲艺德,才有可能赢得群众的信任、爱戴和尊重。
  齐鲁晚报:在山东梆子传承和创新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杜玉珍:工作之余,我还在济宁山东梆子传承基地教课。身教重于言教,作为省级山东梆子代表性传承人,除了自己要不断充实艺术营养,我更愿意把自己的本事教给年轻人,力争带出一批好苗子。今年5月份,我的学生排练的山东梆子《盗仙草》参加了全国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大赛,受到专家和观众好评。最近,由我指导的山东梆子小戏《家有贤媳》又入围了全国第十七届群星奖,一些年轻演员在戏中表现出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