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后,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
戏剧让他们成为“知音”
2017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活动中,昆曲《牡丹亭》受到西方人喜爱。
     随着2016年的过去,纪念莎士比亚和汤显祖逝世400周年学术研讨、舞台演出、出书、互访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也落下帷幕。莎汤二翁都是世界级戏剧大师,将他们放在一起纪念可谓一项创举。对400年前已离开我们的两位戏剧大师,今天的人们仍兴趣盎然,奥妙何在?当两位大师相遇,我们听到了什么戏剧秘语?是什么让经典戏剧常演常新?
  本报记者 华章

如若相见
两位大师定惺惺相惜

  作家最终是靠作品说话的,所以我们先从作品谈起。
  在文学成就方面,莎士比亚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其戏剧最高成就是悲剧,代表性作品是《哈姆雷特》。汤显祖流传下来的只有5部传奇剧,其中《紫钗记》《还魂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最具代表性的是《还魂记》,又名《牡丹亭》。此外还有传奇剧《紫箫记》,及2000多首诗文。
  在影响力上,莎士比亚戏剧靠着英语这一“世界语言”的威力,其影响力遍布全世界,莎翁是世界知名度最高、作品上演率最高的戏剧家。相比之下,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汤显祖的影响力远远不如莎士比亚,但他的戏梦之作也已传播到日、美、英、德、俄等很多国家,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珍品。
  为何同一历史时期中西方都出现了自己的戏剧大师?这里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必然的是时势造英雄。莎士比亚生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复兴产生了一大批文艺巨匠,莎士比亚是其中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戏剧史中元代为集大成者,但到明代乃称完美。汤显祖所处的晚明时期无论是北方的杂剧,还是南方的传奇,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成就,仅传奇已达800余部,即可为之一证。
  在此不妨做一个有趣的设想,如果两位大师不期而遇,他们会说些什么?虽因语言不通,两人可能无法直接交流,但想必会出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境界吧。
400年前同步而行
戏剧“超级实验”

  在16世纪,莎汤二人远隔万里,却不约而同地展开了一场戏剧创新的“超级实验”,从而远远地走在了同时代剧作家的前面,他们的戏剧在当时完全称得上“先锋戏剧”。
  从1595年完成“四梦”第一梦《紫钗记》到1601年完成第四梦《邯郸记》,这六年写作汤显祖是以其半百人生作为积垫的,五十年人生悲欢形成了他“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文学世界。
  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家传户晓,几令《西厢》减价”,他主张戏曲以“意趣神色”为主,突破了自元以来戏曲为“曲”的旧观念,使剧本回到“文学文本”状态,文辞华丽典雅、美艳绝伦,为此不惜突破音律束缚,在填曲中“不依正格”“直是横行”。
  这与同时代“曲坛盟主”沈璟只为合乎昆典音律而忽视剧本内容的主张发生严重冲突,但汤显祖没有退缩妥协。是汤显祖不懂音律吗?非也!他只是想创作符合自己心中美学标准的戏剧。
  昆曲《游园惊梦》改编自《牡丹亭》一剧的第十出,京剧大师梅兰芳学了三十几出昆曲,最喜欢演的便是《游园惊梦》,演四十年而不辍,并在晚年尝试跨界,将之拍成电影。这一方面在于他的昆曲情结,同时在于他对汤显祖文学成就的高度推崇。
  四百年来,历史作了最好的证明。沈璟已被人遗忘,而汤显祖的“四梦”却被一代代人传唱,和莎士比亚一样,汤显祖“不是属于一个世纪而是属于所有世纪”。
  同样,莎士比亚在戏剧创新上亦毫不逊色。他继承并发扬古希腊罗马戏剧的优秀传统,突破“三一律”限制,打破悲剧和喜剧的界限,对戏剧进行了从内容到形式的革命。在语言上,他主要采用无韵体,这便于运用口语和广泛采集民间谚语和俚语,为了剧情需要,他有时还创造新词,许多格言式佳句已成为英语语言的精华。
  除了对语言之美的追求,莎汤二人还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对梦幻的钟爱、对妇女的尊重、对爱情的歌颂、剧中都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等。
经典互相走近
戏剧总有意外火花

  四百年来,无论历史如何兴衰起伏,莎汤二翁的戏剧都被作为一种艺术经典受到世人敬仰。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从来不是封闭僵化的,恰恰相反,它具有天然的开放性,它立足于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基点,而在结构、语言、文本、结局上,向多种可能性开放。正是跨界、改编、融合的多样化演绎让莎汤二翁的戏剧常演常新,与时俱进。
  想象一下,如果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手法互相借鉴,会出现何种意料之外的效果?
  戏剧大师梅耶荷德曾说,“看过梅兰芳的表演,可以把我们所有演员的手都砍掉了。”这深刻说明中西方戏剧相互借鉴的必要性。2016年,对于莎汤二翁戏剧的跨界、改编、融合式演绎,可以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以当代视角将“临川四梦”改编成话剧,搬上国家话剧院舞台,这也是“四梦”第一次被改编成话剧。话剧版本没有照搬其中某一个故事,而是将“四梦”糅合在一起,借助现代舞台表现手法再结合传统戏曲美学进行二度创作,以鲜明的孟氏风格完成了与汤显祖的一次对话。
  根据莎翁原著改编的同名喜剧——黄梅戏《仲夏夜之梦》,可谓对莎翁戏剧的大跨界演绎。导演何培保留了原著浪漫主义的喜剧风格,同时融入了黄梅戏独特的抒情性和叙事性,并运用了“慢镜头”、“倒带”等艺术处理手法。
  “大导”林兆华1990年导演的第一部外国经典戏剧就是《哈姆雷特》,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坚持传达自己的“第二主题”即“人人都是哈姆雷特”,从而使哈姆雷特回到我们中间,成为我们的兄弟和我们自己。在去年的林兆华戏剧邀请展中,他特意邀请了德国柏林邵宾纳剧院在天津演出了话剧《理查三世》,以国际交流方式再次向莎翁致敬。
  国家大剧院2016年接连推出《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之后,又携手导演李六乙于今年1月推出《李尔王》,主演濮存昕此前曾演过哈姆雷特和大将军寇流兰两个莎翁笔下人物,这是他第三次演莎剧。
  再举一例。著名昆曲演员张军在伦敦出演了当代昆曲《我,哈姆雷特》,让英国观众大开眼界。剧中,张军一人分别用生、旦、净、丑四个行当饰演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父亲亡魂、掘墓人四个角色。在严守昆曲文辞特色的同时,对西方经典剧作做出了独特的诠释,让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在某种意义上进行一种特别的对话。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爱情不灭,只要戏剧不灭,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就不会离我们太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