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校园环境强化育人氛围
——聊城市技师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纪实
2017年0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江北水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片底蕴丰厚的文化沃土里孕育出一颗熠熠生辉的学界明珠——聊城市技师学院。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山东省首批建立的九所市地技工学校之一,是党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同志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抗震救灾英雄柳德占也从这里走出校门……学院既有光荣的建校历史,又有丰厚的文化积淀。
运筹帷幄绘蓝图
  2013年8月,李友渔受命担任技师学院党委书记。上任后,他看着眼前这建筑恢弘、整洁一新的校园,感到了责任的沉重。他带领党委一班人,运筹帷幄,精心谋划,规划学院蓝图。
精神是支撑,文化是灵魂,扎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乃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增加全体职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技师学院不缺少历史,也不缺少文化,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因素进行归纳、提炼、升华,这也是学院文化建设重点考虑的核心所在。
  经领导班子研究商讨,学院首先确定了校徽、校歌、校训、校风,并把“立德树人”作为学院教育的根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工作,建设融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匠文化”的特色校园文化,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以文化人德润心
  学院西大门,欧阳中石先生为学院亲笔题名的“聊城市技师学院”七个大字赫然在目。右侧墙体书有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他有一句名言: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孔繁森,这个从技师学院走出的党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得到如此之高的赞誉,它已不仅仅是个名字,更是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符号。
红色文化塑品行
  自学院西门步入校园,举目东望,繁森广场、雷锋广场、国旗广场依次排开。繁森广场紧接学院西大门,中央立有孔繁森同志铜像。这里已成为学院德育教育基地,对于弘扬繁森精神,推动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院校园广播经常播放《公仆赞》和校歌,定期开展孔繁森事迹报告会、孔繁森故事大讲赛等系列纪念活动。学院网站、校报、宣传栏开辟专栏宣传孔繁森事迹,帮助师生感悟繁森精神的内涵。
  繁森广场东侧是雷锋广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身上具有“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学院建设雷锋广场,就是希望莘莘学子更好地学习、践行这种民族精神。学院坚持以德树人,本着“先育人后教书”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走“先成人再成才”的成长路子,充分利用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学院成立了“孔繁森志愿服务队”,各系也先后成立了“柳德占服务队”、“雷锋班组服务队”等多个爱心公益组织。他们利用节假日帮助环卫部门清理护栏,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长期到福利院、养老院进行爱心服务,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学院还举办了一系列“知史爱党”教育活动:召开党史专题报告会、组织观看红色影视片、举办“孔繁森故事”大讲赛、“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歌会……让学生接受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洗礼和教育。
  汇智楼二楼大厅,中堂东面墙体显要位置书有八个毛体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南北挂有两幅巨画—“泰山十八盘”和“黄河奔流”,与屹立在学院南门附近的孔子塑像共同构成“一山一水一圣人”的文化景观。泰山为证,黄河为证,既有如此宏大的气魄,就没有理由不去相信:聊城市技师学院定能立足聊城,面向全国,通过自身的努力,持续打造和巩固全国职业教育最高地,它必将成为聊城对外的又一城市名片。
传统文化正人心
  走进学院南门,便能感到那股扑面而来的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传统文化区以孔子塑像为中心,以“二十四孝”及尊师励志雕塑群为延伸,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孔子塑像总高度为9.28米,取9月28日孔子诞辰之义,体现出“大处讲章法,小处藏意境”的玄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言必信,行必果”“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些经典名句皆出自《论语》,选取其中的40句镌刻在底座围栏上,供大家瞻仰学习,同时借以表达对孔圣人的敬意。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孔子塑像向北的这条道路被称为“孔子大道”,也被称作孝德文化路,是宣传孝道文化的场地。道路两侧设有24块图文浮雕,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寄托着人们尊老、爱老、敬老的优秀情怀,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德文化”的代表。
  孔子塑像旁东西走向道路的一侧,是尊师励志主题雕塑群。尊师重教主题雕塑9座,概括为“师恩难忘”;其他12座属于励志主题故事,概括为“奋发有为”。皆取材于我国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比如大家熟知的“程门立雪”、“闻鸡起舞”、“凿壁偷光”、“苏秦刺股”等等,目的就是利用历史故事,激励学生养成珍惜时光、奋发学习的良好品质。  学院还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对受教育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渗透式教化;设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基地,多次邀请山东儒源文化集团创始人、孔子礼仪文化学校校长金辉等名师来校举行讲座,长期为教职工、学生和家长讲授“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课程”。学院力推“传统文化进校园”,目的就在于纪念中华文化先贤,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学生规范言行、养成优秀品格、树立家国情怀,建设积极向善的校园文化。在“请进来”的同时,还采取“走出去”的策略,派教师到外地学习,不断丰富和提高师资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水平。
工匠文化传技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技师学院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院校,宣传倡导工匠精神理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具体到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敬业的精神,其核心是具有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工匠文化的建设。在工匠文化展示区,首先看到的是“室外机床博物馆”,露天陈列有包括车铣刨磨钻等多种类型的实训设备共33台,每台都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包括机床名称、生产时间、主要功能等。它们原本都是退出教学一线的老旧设备,其功能已被先进的机械所替代,但设备自身还在,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学院给这些“古董宝贝们”集体起了个十分雅致的名字——“时代的记忆”,昭示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引导青年学子苦练技艺,精益求精。
  其次看到的是包括鲁班、蔡伦、瓦特、爱迪生等12位中外科学巨匠铜质铸像,以此激励学院广大学子向巨匠致敬,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品格和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练就精湛技艺,习得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
2015年学院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项目获一等奖,实现了我市中职学校参赛历史上一等奖零的突破。省专家组在考察后评价学院“硬件很硬,软件不软,特色明显”。当前,聊城市技师学院已成为“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和山东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创设的361高效课堂被教育部推荐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2015年10月,学校被正式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环境孕育希望,理念放飞未来。置身于工匠文化展示区,就会自然而然被伟人的魅力所折服,感受到他们对待科学严谨认真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态度,从而在精神层面和伟人们进行一次无声的心灵对话,对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扬帆远航正当时
  近几年来,学院加强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工匠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每名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每位技师学院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当前,“学院发展我发展,我与学院共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精神共识。聊城市技师学院犹如一只装备精良的战舰,满怀信心,满载希望,精神抖擞,劈风斩浪,向着胜利,扬帆起航。
  伴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安静的校园渐渐变得活跃起来。同学们走出教室,来到操场上,湖水边,绿荫下……校园里到处飘洒着年轻人的身影,到处荡漾着青春的笑声。此时校园广播悄然响起,播放的是校歌:“放飞梦想,展翅翱翔,共创辉煌,走向明天……”
  (文/王宗敬 岳远涛 王雁翔 图/李宇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