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博平村与千年博平县
2017年06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永红
  在济南市章丘区驻地明水东北约2公里处,有一个颇具特色的村庄——博平村。村内分布着众多年代久远的传统民居,2014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而由此向西约130公里的茌平县西部,也有一个博平镇。相距上百公里的两个村镇,为何会有相同的名字,难道是巧合吗?
  原来,章丘博平村和茌平博平镇的历史渊源,都与一个已经消失了60多年的千年古县——博平县有关。
  博平古称博陵,春秋时为齐国博陵邑,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博平县设置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属东郡,因县境地处平原,广博平坦而得名,至1956年被撤销,共有2100多年的历史。早期县治在今茌平县肖庄乡王菜瓜村村西的博陵故城遗址处。北宋景祐四年(1037),治所迁至东南三十里的宽河镇,即今茌平县博平镇。其辖区范围西接堂邑,东连茌平,南依聊城,北邻清平。1956年3月,在全省行政区划大调整中,博平县建制被撤销,其辖区划归茌平县。原县治所在地先后改为博平区、博平乡、博平公社,1984年改为博平镇。
  博平县的前身博陵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在《田敬仲完世家》中有“晋伐我,至博陵”之句。公元前655年的东周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为避追杀,流亡在外,经狄国、卫国转投齐国时曾在此居住。当时齐桓公慕其才华,厚礼相赠,将本家宗女齐姜嫁给重耳,并在博陵筑台,供其西望故国,以解乡思,此台故名“望晋台”。相传台上葳蕤草木也为晋公子思乡之情所感动,“幽幽晋台上,草木皆西向;每天晴子夜,月移影不移”。“晋台夕照”被列为“博平八景”之一。
  一代圣贤孔子也曾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迹。据史书记载,周敬王三十年(公元前490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从卫国到晋国途中,行至博陵境内漯河渡口(今博平镇北老徒骇河)时,弟子说:“晋国赵简子杀了窦鸣犊、舜华两位贤大夫。”孔子临河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夫?”决定不去晋国了,命弟子们回转车辕,回鲁国老家去。后人立碑纪念孔子至此,并将渡口改称“鸣犊口”,将此段漯河改称“鸣犊河”。如今,清乾隆年间所立“孔子回辕处”石碑,仍矗立在博平镇北5公里处的三教堂村,这就是“博平八景”之一的“犊河圣迹”。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达2100多年的建县史上,博平县曾远离故土,侨置他乡。今章丘区的博平村就是其侨置地之一。
  晋朝时期,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大规模南下,占领黄河以北大片土地,形成与汉族政权对峙的局面,史称“永嘉之乱”。为避战乱,晋朝皇族南渡长江,达官贵人和黎民百姓纷纷随之南逃。为安抚大量北方流民,东晋南朝政权在其聚居之地,设立了众多的侨置郡县,“皆取旧壤之名”,作为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但实际并无实土。如高唐、博平、堂邑等县都曾侨置于江淮一带。直到隋朝统一南北后,复置北方各县,侨置郡县才陆续被撤销。
  刘裕灭晋建立南朝宋后,举兵北伐,收复黄河以南广大地区,侨置南方的各县纷纷回迁。但黄河以北的原县治区域仍为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所控制,只得在一河之隔的黄河南岸侨置暂居。当时章丘县尚未设立,其境内曾设置过很多远离实土的侨置县。如高唐县北迁后曾先后侨置于邹平县孙镇、章丘区水寨和绣惠镇。侨置县撤销后,往往会在当地留下相同的地名印记,如邹平县有高唐村(曾是高唐县侨置地)、平原村(曾是平原县侨置地),历城区孙村镇有顿丘村(曾是古顿丘县侨置地)。博平县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侨置于今普集镇博平村东南一带,其村名也由此而来。
  因位于鲁中商业重镇周村通往省会济南的交通要道上,博平村曾经商贾往来,车辏辐集,繁华一时。走进如今的博平村里,却很难发现昔日古县城的痕迹,只是在村东南尚存有一座高大的土台,旁边立着一块书有“章丘市第一批文保单位——博平遗址”字样的石碑,这里就是当时侨置博平县城墙的残迹。博平村建于古城墙的边上,穿村而过的东西大街就是昔日的古官道,街道两侧一座座造型各异的老宅院,一个个高大气派的大门楼,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拴马柱保存尚好,仿佛仍向世人展现着往日古村的热闹繁华,还有昔日古县的寂寞沧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