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新投入运行的“复兴号”停靠德州东站。
德州市人民医院与京津航空医疗建立合作。
古有“九达天衢”之称的德州,如今快速交通网络日渐完善,为融入京津冀提供着便利的区位优势。
历史上,德州与北京从来没有这么近过:从北京西站出发,德州东站近得像首都的一个景点。2011年京沪高铁投入使用后,德州正式步入高铁时代。高铁的出现,缩短了空间上的距离。去年5月“德州号”投入运营后,德州与京津等地的交流更加密切,而日前“复兴号”的运营,让德州对接京沪有了更舒适的交通选择。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这座鲁西北城市在首都资源外移中,将承接更多产业项目,加速自身发展。
文/本报记者 王志强
通讯员 陈鹏
片/本报记者 马志勇
从“开步走”
到“快步走”
2015年7月,在德州历史上,有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
在这个月里,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京津冀的首位域外新成员,“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德州正式纳入京津冀朋友圈——这被网友称为京津冀加菜德州扒鸡。
德州也正被越来越多的“小伙伴”羡慕:名单公布前,媒体曾曝出国家发改委将德州、大同、赤峰、乌兰察布等4城列为京津冀一体化城市。
《规划纲要》印发后不久,时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调研德州,明确表示支持;山东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要求德州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2016年5月,山东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关于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
德州与京津冀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密切。
《规划纲要》刚一颁布,德州市委书记陈勇和市长陈飞就带队赴京对接,地级市里是首个;4个月后,德州干脆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办在北京,签约42个项目,总投资达435亿元;2016年7月16日,“德州号”恳谈会又驶入天津,签下28个项目,总投资达260亿元。
企业家也受益颇多。
“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2015年7月17日,在北京钓鱼台宾馆,我们公司成功与富士康精密电子(廊坊)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智能履带电动滑板车项目。”德州力维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良说。
据德州京津冀办公室统计,仅2016年,德州京津冀区域新签约亿元项目就已达197个,新开工亿元项目109个。
进入2017年,德州融入京津冀的力度持续增强。在2017年2月召开的德州市两会上,推进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已经被确定为德州2017年的头等大事,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中。
两会上,德州市市长陈飞表示,要加快引进建设高端产业项目,支持北汽宝雅、晶华集团等企业与央企进行产业合作,继续办好京津冀鲁资本交易大会、千方百计吸引资本、技术和人才向德州汇聚。
28个文件
护航“黄金30条”
200万不是一笔小数目。
根据德州市引进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办法,2016年,德法尔(平原)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团队符合德州市领军型创业团队C类标准,已获批这笔资金。
该公司是芯片清洗制造的 “领军企业”,公司生产研发的电子化学品、芯片镀膜材料拥有17项授权专利,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
公司负责人许敏第是国家第七批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后,此前,他带着一批在海外颇有成就的知名人士及专家学者一同回国成立了东营耐尔科技有限公司,并在中国的一些城市投资设厂。几年前,他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神京门户、九达天衢的德州,他看到的是京津冀区域优势带来的机会。
他没想到的是,德州对人才的格外重视。
200万的背后,是德州人才新政“黄金30条”。
2015年年底,德州市出台《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人才支撑计划》,也称德州人才新政“黄金30条”,规定市财政每年设立不低于1亿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为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同时,对引进的高层次团队,给予100万—10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最高可给予5000万元。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给予50—100万元科研资助和每月5000—10000元的生活补贴。对引进和新入选的高层次医疗卫生、教育教学人才,除享受正常职称工资外,每月给予1000—20000元生活补贴。对省“泰山学者”及以上层次的人才,提供100—160平方米的专家公寓,其他人才提供人才公寓。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8月9日,科技创新暨人才工作奖励大会上,市财政一次拿出3000多万元重奖16个创新创业团队。这是人才政策黄金30条的兑现,不仅让科技创新单位和个人得到真金白银的奖励,也让他们看到了德州注重科技创新,尊重科技人才的决心和力度,也反映出了德州求贤若渴的诚意。
人才要引进来还得留得住,德州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印发28个配套文件,护航“黄金30条”;强化“用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理念,打破地域、身份、学历界限,不拘一格用人才;
出台《关于创建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同时,在环绕高铁新区150平方公里范围内,打造“可容纳千亿级产业带”的生态科技城,已被国家列为加速推进的京津冀产业承接特色园区,突出生态和科技,承接载体功能极具想象空间。
据德州京津冀办公室的统计,2017年一季度,共落实人才科研资助、平台载体奖励、市直单位博士补助、企业大学生补贴等资金4200余万元,专家公寓家具和用品购置已启动政府采购程序;预留100名事业单位用人计划,专项用于引进全国重点高校优秀毕业生和海外博士人才;发放211.4万元大学生生活补贴;河东安居苑(小翟庄)人才公寓一期入住申报工作已经展开;一季度全市研究生人员落户130余人。
京津冀光环下的
德州期望
出租车司机也会和你聊一会儿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到北京的方便快捷,德州是农业大市,可做京津冀的菜篮子……
更多的变化在悄然发生着:比如2016年3月13日17时20分左右,一架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空中救援的直升机降落到德州市中心广场,直至19时5分,接走了一名住在德州市人民医院肺部感染的重症患者。
当天晚上9点,患者顺利抵达北京,进一步接受抢救、治疗。
据介绍,德州积极争取优质医疗资源,与京津冀济20多家医疗机构达成合作,德州市人民医院与北京市999急救中心进行合作,成为山东省唯一的京津航空医疗救援合作单位。
除此之外,北京市同仁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德州协作基地已经正式运行;与中国胸痛中心达成合作成立德州市胸痛中心等等,德州人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看名医。
教育上也在向京津冀看齐。
与北京新学校教育集团、宽高教育集团、天津教科院等知名教育机构对接,推进德州市基础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北京华樾信息技术研究院实验基地”在德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挂牌成立。
德州融入京津冀,不唯GDP,而把目光定位在净化环境、保障民生上。
市委、市政府拒绝污染企业入住的同时,积极改善德州良好生态环境。
德州制定出台《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这是德州第一部政府规章。《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通过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专家评审,环境管理长效机制不断完善。通过“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五大措施,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据德州京津冀办公室2016年工作总结显示,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182天,同比增加29.1%。
经济发展的同时,德州改善教育环境,解决大班额、全面改薄,精准扶贫,老旧小区整治列出“时间表”……
眼下,曾经以德州扒鸡闻名的德州,正因京津冀协同而快速发展,在京津冀光环下的德州,期望并实现着发展经济普惠民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