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学科首席教师、济南实验初中滕新媛
她把地理课搬到田野
2017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滕新媛老师给学生讲课。  本报记者 李飞 摄
     本报记者 李飞 见习记者 潘世金

  与语文、数学、英语相比,地理算是个小学科,但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全心身的投入,济南实验初中滕新媛老师不断创新,成立了社团,开发了校本课程,把这门学科上得有声有色,还取得了国际国内一系列成果。今年她获评第七届市中区学科首席教师。
  滕新媛1987年大学毕业工作,今年恰好从教30年。目前她担任学校初一年级4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她的地理课与众不同,8年前她创建了指南针社团和指南针校本课程,并以此为依托,执著地追求“没有围墙的课堂”。
  2009年2月,滕新媛在初一级部进行了《描绘生命家园——济南市环境地图制作》活动,有5名学生获得了国际大奖,12名学生获得了国家一、二等奖。她又带领学生进行了《关爱生命家园——济南市环境保护情况调查与研究》,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指南针校本课程是一门融合了地理、历史、生物、政治、文学艺术等跨学科的综合性探索课程。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板块,包括四个主题:《地球故事》《慧眼看世界》《穹顶之下》《大河之旅——走近母亲河》。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走进自然,与大自然无缝对接,体悟自然之美,应是地理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端,在美育方面,地理教学有着当仁不让的情怀和地位。”滕新媛说,连续8年,每年她都主动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活动:寒武纪之旅——走进莱芜山区,研究三叶虫化石;走进黄河故道——在广袤的河滩收集标本;郯庐地震带之旅——跋涉郯庐大裂谷,感受大自然的苍凉与厚重;大河之旅——走近母亲河……
  滕新媛说,她不追求给学生每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是注重建立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传统模式,把课堂搬到校外、田野,让学生从书本走向实际的、丰富的现实世界。“把野外考察、地理调查等不可替代的地理研究手段,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满足并滋养学生好奇心,提升学生地理学科素养。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教学,让教育回归到实践本身,学以致用。”
  学生在收获能力和快乐的同时,还获得了很多惊喜:目前已有15名学生获得了国际大奖,有170多名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2名学生获得“全国地球小博士”称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