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翻拍热潮袭向电影圈
翻拍非罪过拍烂才是错
2017年11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根据《永不消逝的电波》翻拍的电影《密战》是否有所突破,值得期待。
     近来,不断有经典翻拍影片上映,近期就有根据《永不消逝的电波》翻拍的《密战》《追捕》《东方快车谋杀案》将上映,还有《流星花园》《射雕英雄传3D》等也将翻拍。在电影市场中,翻拍的现象一直层出不穷。但遗憾的是,从过去的案例来看,打着翻拍片招牌的作品,但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当年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该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光彩,让新的观众对翻拍出来的电影有所触动?这些疑问还有待创作者们去思考和探索。
  电影翻拍火爆
“回炉”经典之作

  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从诞生至今征服了无数读者。“它是我的青春,伴随我人生的成长。”计划打造电影《红楼梦》系列三部曲的导演胡玫透露,电影将会以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全新角度切入原作。
  据悉,三部影片的片名分别为《红楼梦之大观园》《红楼梦之情天欲海》《红楼梦之大团圆》,该系列引发了多方关注。《红楼梦》曾衍生出大量影视作品改编版本,其中,1987年电视剧版更是征服万千观众。新版的《红楼梦》是否能有所超越,值得期待。
  “这样的电影翻拍模式,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文化评论人韩浩月提醒道,新《红楼梦》或许参考了这几年“贺岁档”大热的《西游记》系列电影。但在韩浩月看来,这一模式不能照搬。“《西游记》系列电影之所以火爆,是因这个系列的电影运用了3D新技术,迎合了春节期间的合家欢需求。《红楼梦》没有这样的商业卖点,相反,它清冷深沉的内在,恰恰有将观众拒之门外的‘功能’。”
  另一方面,一个颇有意思的市场现象体现在吴宇森这位名导身上——他执导的《英雄本色》分别被丁晟和冯德伦搬上银幕,而吴宇森本人也在今年“贺岁档”推出致敬高仓健的《追捕》……似乎一夜之间,翻拍经典电影的热潮袭向华语电影圈。
特技可以是卖点
但绝对不是噱头

  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固然被影迷视为经典,但在吴宇森眼里,囿于当年的资金及拍摄条件,包括技术的不够先进,仍有遗憾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追捕》有重拍的价值,有很多发展、发挥的空间。”
  在“3D当道,特效盛行”的当下,经典电影重现银幕面临的一大改变,是以革新的电影技术呈现,业内人士认为,新技术的运用有望为电影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在不少创作者看来,这也能给经典电影以全新的生命力。一个例子是,多部翻拍之作均选择以“特效”作为宣传点。由陈嘉上执导的《射雕英雄传3D》计划拍成“三部曲”,是“以青春偶像阵容打造的视觉耳目一新的3D电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IP再生性原创”战略下的重点项目《阿凡提新传》同样是3D版本。而胡玫版《红楼梦》将用到实景拍摄加特效处理的方式,“精心再现大观园的风貌”。
  风靡一时的徐克版《智取威虎山》曾在“特效流”中尝到甜头。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杨远婴对记者说,影片以徐克一贯的奇观化手法进行了局部颠覆,如让美国归来的青年讲述者来开启故事,“座山雕”开着飞机逃跑等情节。她还留意到,年轻人认为这样的改写是“老树发新枝”,激活了中国本土的民间传奇。
  徐克也将继续发挥其技术创新的优势,并以监制身份翻拍袁和平1982年版的《奇门遁甲》,新版将于12月15日“贺岁档”上映。当然,打“视效牌”只是吸引新一批观众喜好的其中一个手段。新版《奇门遁甲》的片方强调,“特技可以是卖点,但绝对不是噱头”“徐克虽以擅长使用特技闻名,但同时他讲故事的手段是非常纯熟的。可以说每部优秀的电影都是其天马行空的一面,与其严谨的叙事逻辑相结合的产物。”
  与其将新版《追捕》看作一部翻拍片,不如说是吴宇森时隔多年回归个人风格的一部电影。据悉,影片会加入吴宇森风格的枪战戏和动作戏,而他电影中为人津津乐道的“白鸽戏”也会露面,并起到重要作用。此外,人物性格及剧情走向也被赋予了全新的设计,力求消弭经典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强调“深入挖掘情感内核”,是新一拨翻拍电影惯用的操作方式之一。自称吴宇森“粉丝”的导演丁晟,耗时两年打造的《英雄本色2018》定档2018年1月18日,从剧照来看,王凯将饰演狄龙的角色,马天宇和王大陆将分别替代张国荣和周润发。“这不是警匪片也不是枪战片。”丁晟将新作的故事背景放在当下的内地,并把着力点放在“兄弟情”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探讨上。
所谓“重现经典”
是偷懒的表现

  观众对翻拍片持两极分化的态度。一位网友的说法颇具代表性:“某些细腻的情感和记忆还是留在心底深处最好。所谓的‘重现经典’,听起来很诱人,但经过重新加工的经典已经变了滋味,反而破坏了当初那分美好。”
  不管观众对翻拍片的期待值及最终的反馈如何,反正电影圈从来不缺这碗“冷饭”。据不完全统计,《红楼梦》被翻拍18次;《神雕侠侣》被翻拍14次;《西游记》被翻拍的次数更是不计其数……“出现如此多的翻拍、重拍,是影视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著名制片人韩三平认为,电影的工业化、高科技,给电影创作带来了很多变化。“翻拍也好,取材也好,未来的频率可能还会越来越高,特别是电影高科技的不断升级,将让翻拍成为影视创作的潮流。”
  从整体来看,“翻拍”现象在业界口碑中不占上风。电影市场分析专家蒋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风潮毫不客气地表示“是偷懒的表现”。
  不少创作者认为其难与“精品”画上等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编剧王兴东就曾公开批评:“老的片子重拍一遍,不仅会花很多钱,而且等于重新嚼过去已经嚼过的馍,把破烂绸子拿出来加工,重新从里面抽出点丝。”而影评人“木雕禅师”意味深长地表示:“翻拍并非罪过,滥拍、拍烂才是错。”
缺乏诚意和原创
观众不会买账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在于其跨越时间长河的生命力,它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对经典的不断推敲和解读,进而读出时代的新意,我们并不反对,甚至是可以持鼓励态度的。但是若创作者把“集体怀旧”当成噱头,一味追求商业利益,难免让人心生反感。黄磊的导演处女作《麻烦家族》就是反面案例。影片翻拍自山田洋次的经典家庭喜剧《家族之苦》,可与其说是翻拍,不如说是原版的“复刻”——从场景到角色都一味地原样照搬,原创的影子遍寻无踪。
  另一个例子是十多年来不断翻拍其代表作《大话西游》的刘镇伟,显然已透支了影迷的信任。去年他推出的《大话西游3》虽收获了3.6亿元的票房,却遭遇了网友的花式吐槽:“它是最不令人失望的电影,因为它和想象中一样糟糕。”
  事实证明,无论IP的名声多响,无论有多少大咖参演,都只能借势把观众暂时吸引到影院里,但如果缺乏诚意,作品的原创度不够、质量欠佳,早就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的观众依然会用口碑和票房亮明态度。因此如何用当代意识对老题材进行新解读,把这碗“冷饭”炒成观众中意的“菜”,创作者都要进行一番细致的思考与打磨。毕竟,即便是翻拍之作,其成功的程度也是跟原创力的强弱成正比的——某种意义上说,聪明的经典翻拍是站在巨人肩膀上向上攀登,要拍出新意和个性就更难,这实际上是对原创力更大的挑战。
  (刘长欣 黄奕银 王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