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治理畸高片酬成为行业自觉
2018年04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师文静

  4日,腾讯、优酷、爱奇艺三家视频网站联名发出倡议书,呼吁全行业抑制演员片酬过高、撕番位、乱改剧本等不良风气,提议将演员片酬比例控制在合理的成本范围内,并表示将逐步建立劣迹演员名单库。这一举措预示着行业内开始了净化风气、维护影视生产正常秩序的自觉行动。唯有真正遏制住畸高片酬以及由此产生的浮躁与功利,影视行业才能真正走向健康和规范。
  2016年,一、二线演员片酬增长近250%,更夸张的是,有报道称,一部成本3亿元的电视剧,明星主演就拿走2亿元片酬。到了2017年,根据统计,中国收入最高的10位明星合计收入超过22亿元,远超日韩甚至好莱坞明星。在一些主打流量明星的IP剧中,明星片酬占比高达75%,有的明星电视剧叫价甚至上亿!网友为此发明了一种“心痛”:明星拍一天戏比自己一辈子挣的还要多;明星参加一档综艺拿到的酬劳自己不吃不喝要攒500年。明星高片酬引发的乱象不断,观众意见很大。
  去年9月初,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支持电视剧繁荣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其中有一条就是“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电视剧投入、分配机制”。紧接着9月22日,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的电视制片委员会、演员委员会,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等就联合发布了《关于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的意见》,要求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限酬令”是向畸形高片酬的“宣战”,如何更具体、可操作性地为明星高片酬戴上“金箍”也成为行业内外讨论的重点。有专家提出,应对畸高片酬,必须制度化,对高片酬演员征收惩罚性税负,并对恶意抬高片酬的出品和制片公司进行必要的处罚。
  之所以行业内外齐心协力抵制“畸形高片酬”,是因为由此产生的乱象已极大危害了影视作品的质量和行业口碑。这两年,一边是明星水涨船高的片酬,一边是比比皆是的低质剧、低口碑综艺,演艺圈已偏离常态。“唯身价论”“唯流量论”让明星效应畸形扩大,却并未给行业带来优质内容。
  高片酬挤压了编剧、制景、剪辑、后期等其他环节的成本,最终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作品面世,这也是“一毛钱特效”、替身泛滥、抠图、明星尬演等不良现象的根源。高片酬也惯出了一些明星的臭毛病,撕番位、造流量等怪现象时有发生。浮躁的行业把宝都押在那些掐尖明星、流量担当以及IP身上,不思进取,只想赚快钱。一部部古装大戏的上星难、口碑差已经给“烧钱、拍烂片”一次次敲响了警钟,影视行业的投资人、创作者们该睁开眼用心去看看观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作品了。
  作为内容制作方和播出平台的三大视频网站率先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是顺势而为,也是行业迫切性所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畸形高片酬背后有投资方、播出平台、广告商家等市场主体的博弈与厮杀,也有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要,不能让畸形高片酬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相较于高片酬明星生产平庸甚至低劣之作,现在的观众更愿意为好故事、好作品买单。影视行业内自发抑制高片酬是行业自查、自我净化的需要,千万不要沦为喊口号。只有整个行业积极行动起来,将唯片酬论、唯票房论转变成“唯作品论”,才能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经典之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