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鲁锦惊艳上合峰会
2018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鄄城6月18日讯(记者 张建丽 通讯员 丁秋松 陈云峰 房正) 6月9—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在青岛召开。鄄城鲁锦作为各位国家元首请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合峰会惊艳亮相。鲁锦是鲁西南民间织锦的简称,因其纹彩绚丽、灿烂似锦而得名,古代素有“齐纨鲁镐”“冠带衣履天下”之称,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鲁锦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绚丽多彩、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代表齐鲁大地的民间文化精髓之一。
  今年4月12日,鄄城接到上合峰会组委会邀请,希望用富有山东地方特色的鲁锦制作各位国家元首请柬。当晚,鄄城老字号鲁锦织造公司“精一坊”鲁锦将精心挑选的40余款经典鲁锦纹样和图案素材图片,发送至上合峰会组委会。
  4月21日,鄄城县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按要求赶赴青岛,将精心挑选的8款鲁锦面料交上合峰会组委会。4月25日,上合峰会组委会确认使用“猫蹄纹”图案鲁锦。
  鲁锦作为山东的文化使者,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型国际盛会上了。2010年中国上海世界博览会,鄄城县鲁锦围巾曾经作为在山东周山东省馈赠世界各国贵宾的礼品使用。此外,鲁锦还先后参加了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山东省文化遗产日、山东非遗精品项目展演、春节非遗精品展和齐鲁服装周等活动。
  编者按:
  在刚过去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除巨野工笔画外,鄄城鲁锦、成武包楞调等菏泽元素也大放异彩,展现了菏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艺术魅力。近期,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对在上合青岛峰会上的菏泽元素进行重点报道。
成武民歌唱响上合峰会
    本报成武6月18日讯(记者 周千清 通讯员 王立新) 在6月9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灯光焰火艺术表演上,成武民歌包楞调华丽出场,与沂蒙山小调的音乐一同演奏,喜迎八方来客,备受青睐。《包楞调》,欢快优美动人的旋律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成武县原文化馆馆长孔祥华介绍,《包楞调》是流行在成武县的传统民歌,后被整理、谱曲后广为流传。1962年10月,成武县文化馆干部魏传经在该县大田集乡(现大田集镇)采集民歌,听说村民周金英会唱小曲,几次登门拜访,终于听到周金英原汁原味的《包楞调》唱腔,如获至宝。
  当时,魏传经还找到成武一中音乐教师孙啸天一同记谱。1963年由魏传经改写填词、孙啸天记谱的《包楞调》整理完成,旋律更加活泼、清新,得到业内专家的青睐。
  《包楞调》又叫《包楞戏》,唱词很多,一唱就是几十段,歌词的格式严密:第一句末尾是白楞楞楞,第二句末尾是一点红,第三句是组诗中的字眼,第四句是紧包楞,歌词内容广泛:春夏秋冬、风云雨露、山水花草、名胜古迹、飞禽走兽、日月星辰、君王贤士、文官武将、公子小姐、天仙神怪、琴棋书画、格言哲理、土特产品、乡土民情、成武古迹等,犹如一副史诗画卷。
  成武民歌《包楞调》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声乐史上民间花腔的空白,打破了国外音乐界认为只有欧美才有民间花腔的论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