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堵点
市中区推六大类100条配套措施,促市场主体建设加速提质
2018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夜晚的英雄山立交犹如彩虹。 匡松 摄
  改造提升后的马鞍山路。   本报记者 孙业文 摄
     24日上午,市中区优化营商环境暨市场主体建设工作会议在济南大厦召开,贯彻落实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动员大会精神。市中区将通过六大类100条配套政策措施,全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全区上下吹响大抓、快抓、狠抓营商环境的冲锋号。

  本报记者 孙业文     

优化营商环境
问题整改最迫切

  会议开始前,首先播放了《济南市发展环境明察暗访纪实》专题片。针对专题片中涉及的问题,市中区将做到问题发现到位、及时整改到位、责任追究到位、制度健全到位,举一反三、自查自找,同时落实好现场督办考核,解决好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和痛点。
  市中区委书记宋永祥在会议中表示,营商环境、加强市场主体建设是当前市中区最重要的工作,企业服务是市场主体建设最核心的工作,问题整改是优化营商环境最迫切的工作。
  下一步,市中区将通过研究制定六大类100条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全区市场主体建设全面加速提质。这百条措施共分为六大类,集中聚焦产业引导,减轻企业税负,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聚焦创业扶持,降低准入门槛,激发全区创新创业活力。
  聚焦创新发展,强化平台建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聚焦金融支持,加大服务力度,不断优化企业融资环境;聚焦人才保障,完善引才机制,加快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聚焦环境品质,深化政务改革,全面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暨市场主体建设这项工作,推动市场主体由小变大、由大变强,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个体商户‘枝繁叶茂’的繁荣景象。”市中区委书记宋永祥表示。
当好“店小二”角色
主动为企业上门服务

  营商环境是影响和制约振兴发展的重要因素,抓营商环境就要抓住“要害”和“脉门”。市中区聚焦突出问题、狠抓薄弱环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削权减证、流程再造、精准监管、体制创新、规范用权“五大行动”,切实做到简政放权、提速增效。
  市中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市中区坚定不移推进招商引资,加快产业扩规提质,不断增强发展新活力,坚持“以财源可持续增长为核心,兼顾就业、产业、品牌”的招商价值观,力争全年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至少1000个、亿元以上项目至少100个,以大招商培育大产业、带动大发展。
  “服务好,营商环境就好;营商环境好,市场主体就兴;市场主体兴,区域发展就好。”市中区委书记宋永祥说,在优化营商环境过程中,市中区“服务立区”的理念贯穿始终,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宋永祥表示,市中区坚持市场主体服务标准化,推行“八个一”企业服务模式,全面开展“百名处级干部联系百家重点企业”活动,切实营造了“审批最简、服务最优、门槛最低”的营商环境,坚持为辖区群众服务多元化,深入开展“双联系双服务”活动。 
  围绕“一次办成”改革再造各项办事流程,确定“零跑腿”事项14项、“只跑一次”事项281项、“你不用跑我来跑”事项226项,依托区企业服务局,主动上门服务,实现“从让企业和群众只跑一趟,到网上审批、一趟不跑,再到上门服务、反向跑”的转变,努力打造“企有所盼、政有所应”的重商环境。
  市中区还要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在全区构建“企有所忧、政有所解,企有所盼、政有所应,企有所需、政有所为”的命运共同体。动态调整行政审批目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完善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和集中公示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专门成立招商委
转变理念科学抓“商”

  2017年3月24日上午,一场关于招商引资的会议在全区引发轰动,一个最高规格的区级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委员会成立。这个集中全区四大领导班子力量的新的组织架构,开始全面推进招商工作。  
  “要站在世界地图前看市中。”招商委自成立以来,“挂图作战”“请让我来服务你,就像服务我自己”以及一套完整的“以财源增长为核心,兼顾就业、产业、品牌”招商引资价值观,招商理念不断实现更新,也给市中区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市中区要立足解决规模总量不足、产业结构不平衡、行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精准施策,通过做大成长型企业、做强潜力企业、做优重点企业,打造“多极支撑”经济发展新格局,完善市场主体建设政策体系,通过健全组织架构、优化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全面发展。
  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楼宇,瞄准总部经济、金融服务、高端物流、智能制造等产业,面向海内外,市中区招大引强、重质重税、定向跟进、精准招商,全方位提高了全区招商项目的对接率和成功率。
  转变观念科学理性抓“招”商,专门成立企业服务局抓“养”商,市中由少数人员参与招商到全员参与招商,由自发招商到自觉招商,由被动招商到主动招商,由靠政策招商到靠服务、靠环境招商。招商理念的转变,让市中招商引资更精准、更有效、更有吸引力。
加强载体平台建设
加快企业“上云”

  市中区将加强载体平台建设,强化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联盟、知名企业等机构合作,采取灵活方式,建设各类研究院、孵化器加速器、实训基地、众创空间、特色园区等平台载体,加速小微企业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壮大优质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提升行业竞争力和贡献率。  
  在“云”建设方面,市中区积极运用新金融、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理念,探索创新市场主体建设新路径,支持企业上市,挖掘培育上市资源,推动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以及新三板等上市挂牌,加快企业“上云”,制定差异化“上云”策略,促进企业向“互联网+”“云+”转型。
  据悉,到2019年年底,市中区将计划新增工业上云企业175家,科技上云企业298家,服务业上云企业2067家,物流上云企业55家,建筑业上云企业30家,农业上云企业10家,个体工商户上云企业365家。
  在资金支持方面,市中区将设立市场主体发展引导基金,设立企业上云、上市、进园区等专项引导资金,加大重点扶持力度,推动企业集聚提效,加强与金融机构协作,通过风险补助、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打造良好金融政策环境。
  另外,还要加速企业入园,推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并推广文化管理,保障知识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高水平企业家队伍,提高辖区企业管理运行水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