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时代的济南考点
2018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建设
  现在高考分数查询很方便,一个电话或者上网就能查询到,而在科举时代,参加了科举考试的学子们要想知道自己考中没有,只有到放榜的地方去查看,考试机构会将考中人员名单,张榜予以公布。在济南的泉城路上,正对着省府大门的是省府前街,以前叫布政司大街,布政司大街往南有一条并不长的街巷,那里就是当年张榜的地方,称为榜棚街。榜棚街虽不长,但每到张榜时,这里却是热闹非常。从贡院(即现在的省政府)里出来一队吹吹打打的队伍,他们护送来一顶扎制喜庆的彩亭,这个小亭子里就是要发的榜。彩亭放在搭的榜棚之下,看榜的学子挤在彩亭前查看自己的名字。榜上有名的,兴高采烈欣喜若狂,名落孙山的,垂头丧气黯然神伤。
  那时全省只有济南贡院这一个考场,全省的学子都要奔赴济南贡院参加科举考试。济南贡院建于明朝洪武初年。据资料记载,贡院大门朝南,为三开间,正对着小布政司街,也就是现在的省府东、西街,正中悬“贡士院”匾额,二门内又建平列的4座门楼,过门楼为至公堂,管理科考事务的官员在这里办公。至公堂的北面是高大宏伟的明远楼,登楼可俯视全院。在楼堂的东西两侧,是大片排列整齐的应试号舍,考生们便在这号舍里应试。济南贡院存在的数百年间,经多次重修扩建,号舍数量不断增加。由初建时的仅仅几百间,到最后达到1.45万间,足见济南贡院的规模之大,现在大明湖里的遐园和省图书馆老馆都曾是贡院的一部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山东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之多。
  贡院的围墙有两重高大的院墙,内墙高1丈,外墙高1丈半,墙上布满荆棘,防止有人翻越,所以贡院又称“荆闱”。而就在贡院高大的东墙外,便是贡院墙根街,通过贡院墙根街北可通风景秀丽的大明湖,南可达热闹非凡的芙蓉街,学子士人大都在这里聚集。于是围绕着学子的考试经济应运而生,各种为学子服务的商铺客栈布满了大街,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茶楼酒肆应有尽有;书院、私塾、义学和学堂这些文教场所遍布其周围;说书唱戏、演艺杂耍、三教九流汇于一处……学子们身处如此繁华盛地,有的流连于声色犬马、寄身青楼,很快盘缠用尽,功课尽废,流落他乡;而有的更加发奋苦读,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考取功名才能尽享这富贵荣华!
  贡院墙根街古称云路街,寓意青云直上。在此街的南头,立有一堵状元墙,每次榜棚街张榜之后,考取第一名者都会在这里留下名字,意在激励更多考生以他们为榜样,勤奋读书以博取功名。据史料统计,从明初到清末的600年间,济南贡院在榜棚街张榜录取了近20000名举人,其中进京考中进士的就有4000多人,傅以渐、刘墉、李开先、李攀龙、王士祯等,都是从济南贡院考出去的山东名人。位于老城鞭指巷的状元府,其主人为清代状元陈冕,他虽没有在济南参加科举,却为济南留下了唯一一座状元府。
  学子们在流连于繁华的街市之余,没有忘记他们来此的目的——应试,这就要拜谒一下至圣先师孔子了。于是,无数学子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到府学文庙拜谒孔夫子,希望先师能保佑考取功名。
  府学文庙就在贡院东边不远的地方,和曲阜的孔庙形制差不多。文庙门前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远道而来的学子就把所骑之马、驴拴到远处,时间长了,拴马的地方就成了马市街,出现了专门拴马喂马的职业和经济。学子在文庙大门影壁前整理好衣冠,方可入庙行拜师礼。进得门来,穿过棂星门,眼前就是一个大水池,名为泮池,只有考取了功名的人才可以从桥上过,通过了这座桥便称入泮,才有资格拜于孔子门下,成为国家的学生,从此他们就可以出贡、入监而得官,进入更高一级的考试,中举入仕。所以科考前拜谒孔子成了学子们美好的祈愿。
  学子们为排解苦读备考之紧张情绪,也经常到济南的老城赏景散步。除了贡院墙根街和芙蓉街,老城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学子们的足迹。特别是起凤桥街以及街上的腾蛟泉,因有着腾蛟起凤的美好寓意,又距贡院不远,又有王府池子的泉水淙淙流过,成了学子们的游玩佳处。从府学文庙往南,穿过马市街就到了起凤桥街。如果很讲究的学子,在拜孔子之前,要先从这里起步,寓意走过起凤桥头,入文庙拜孔子,由此攀上青云之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