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棚,打造“放心农场”
智慧农业,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2018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智慧农业“超级”大棚。
     本报记者 路龙帅

  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生产条件良好,农业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便利。近年来,德州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顺应人民群众对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的需求,提出发展“互联网+”智慧农业,打造周边城市“放心农场”的目标,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项目,推动农业新旧动能转换。
  引进先进技术,建造“超级”大棚
  大棚里,阳光从顶层照射下来,可以均匀地洒在每一棵植株上面。因为棚顶不是塑料薄膜,而是一种散射光的玻璃,无论太阳在哪个位置,棚子里都没有影子,这就是荷兰纯进口的纹络式联动玻璃温室。
  去年,由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浩丰(青岛)食品有限公司引进荷兰先进技术共同建设的德州第一个智慧农业“超级”大棚正式投入运营,在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这个智慧农业大棚完全实现了智能化生产,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在这里种植的西红柿生长期只有两个月,而且品质优良,吸引了众多国际大公司的订单,供不应求。”德州市蔬菜办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估算,像这样的智慧农业大棚六年就能收回成本,目前德州在建的有10余个,其中最大一个占地约200亩。未来三年,德州智慧农业大棚的数量将达到30个。
  记者了解到,德州围绕农业科技、技术培训、农业物联网、现代农业运营等领域,将积极打造集荷兰技术资源、政府政策资源、企业成果转化资源于一体的联合创新平台,建设全国智慧农业技术输出中心和劳工培训中心。
  “互联网+”智慧农业助力新旧动能转换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推广和应用,是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衡量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过计算机程序设定,测算土壤、光照、湿度及种植流程,用电脑、手机控制农业物联网的智慧农业,为德州推进农业新旧功能转换奠定基础。
  “以往需要靠人工监测的棚内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湿度等大棚环境重要数据,如今,通过智能平台系统,均实现了自动监测。”中建材凯盛浩丰德州智慧农业产业园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该智慧大棚引进了全世界最一流的温室技术,所有的设备,都是由计算机精准控制的,智能温室大棚改变的不仅如此,土壤换成基质,减少病虫害,而且像西红柿类的蔬菜产量,更是传统大棚种植的3到5倍。
  大棚内设有多个传感器,负责收集温湿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等各种数据,并传输到控制室电脑系统中,对比此前人工预设的植物最佳生长参数,智能温室控制系统能自动控制幕布启闭、喷雾系统开关等,从而调节大棚内的温、光、水、气等,保证番茄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而且,开窗、开启锅炉、开启帘幕,都是通过计算机这个大脑来控制。控制系统也可接收天气预报等外部信息,进而采取应对措施。
  国际合作是未来发展方向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互联网+”农业国际合作就是要用“互联网+”开发全球农业资源,有效利用国际农业市场。
  德州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城市,要抓住机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相关部门和专家建议,德州应重点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在农业人才、技术、良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特别是注重引进国际顶级的农资生产要素,培植一批育种、化肥、农资产业和技术模式,把德州打造成国内知名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样板和辐射源。
  应加快建设农业对外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享德州农业对外投资政策法规、鼓励措施、合作项目、目标市场等信息,提升为农业企业“走出去”服务水平,提升农业国际化水平。  同时,应加快推进电商企业参与跨境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尽早建成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农产品电子交易、网上销售、在线支付、快递配送等协同发展的跨境产业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