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
2018年06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青岛科技大学官方微信
  青岛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的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和“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获“山东省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社会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沈阳轻工业高级职业学校,1956年迁至青岛。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为山东化工学院,开始了正式举办高等教育的历程。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化工学院,1998年由化学工业部划转到山东省;2001年青岛工艺美术学校并入,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青岛科技大学高密校区投入使用,2016年山东省化工研究院整建制并入,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
  当前,学校形成了青岛、高密、济南“三地五校区”的办学格局,校舍面积92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300万余册,固定资产总值29亿元。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院士2人、双聘院士8人,中组部“千人计划”3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优秀教师1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1人,“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团队领军人才”2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海外特聘专家和青年专家23人,省级教学名师12人,山东省学科带头人5人,山东省重点学科(实验室)“首席专家”4人,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4人。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拥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有7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为代表的多个优势特色学科群,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三个学科进入了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入选山东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行列,数量和影响力居省属高校前茅。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有9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为B+,数量位居省属工科高校第一。截止到2018年上半年,我校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等7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认证,标志着我校这些专业的质量实现了国际实质等效,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7个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专业,4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立项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9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16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43门省级精品课程;12名省级教学名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坚持科研兴校,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1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2011年以来科研经费连续7年过亿元,累计达到13.6亿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显著,现有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层面创新平台数达到8个,数量位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拥有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5个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学校始终坚持走政产学研融合之路,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已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或提供核心技术支撑而上市的公司已经达到了7家,分别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金王集团、青岛海力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旭域土工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学校连续两次被评为“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高校”,“青科大模式”广受赞誉,并被多家知名媒体以典型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度报道。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完善对外交流与合作机制,同20个国家和地区的110所国(境)外高校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获得1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6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本形成了涵盖理、工、艺等学科专业多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格局。其中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的中德科技学院,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成功范例。引进德国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启动中德双元工程学院(中德校区)建设。牵头共建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是山东首个在境外设立的办学机构,迈出了学校境外办学第一步。
  学校第十次党代会绘就了“三步走”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有精神、有文化、有责任、有活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当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围绕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目标要求,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的路径选择,主动对接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发扬“科大精神”、践行“橡胶品格”、贯彻“五有理念”,凝心聚力、强化担当、狠抓落实,向着建设“双一流”和“五有”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坚实迈进!
  录取规则
  学校2018年录取规则仍为“专业志愿清”,详细介绍如下:对于进档考生,按照“专业志愿清”方式进行录取,各专业志愿间不设分数级差,即对符合要求的考生按“专业志愿优先”的原则安排专业,同一专业志愿内按分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安排专业,无法满足专业志愿又不服从专业调剂者,作退档处理。江苏省进档考生,同一专业志愿内考生排序规则为“先分数后等级”。
  更多招生信息请关注:青岛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松岭路99号
  电话 0532-86085777
青岛科技大学招生办
  中德科技学院始建于2001年,是由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纳入中德两国政府间教育合作项目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属于德国政府“对未来投资项目(ZIP)”的一部分,得到了德国教研部(BMBF)、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的重点资助。
  中德科技学院是青岛科技大学直属学院,依托青岛科技大学和德国合作大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融汇东西文化精髓、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为宗旨,以建成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中德科技合作创新平台、中德交流合作桥梁、中外合作办学窗口为定位,培养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中德两种语言能力的国际化、高水平工程技术及管理人才。
  中德科技学院与帕德博恩大学(Universit t Paderborn)、锡根大学(Universit t Siegen)、伊尔梅瑙工业大学(TU Ilmenau)、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Hochschule Koblenz)、西鲁尔应用科技大学(Hochschule Ruhr West)、耶拿应用科技大学(Ernst-Abbe-Hochschule Jena)等德国高层次综合性大学及研究型大学开展本科生、研究生项目合作。经过十七年的发展,中德科技学院已拥有机械工程、自动化及应用化学3个本科专业,14个合作项目。合作院校实力雄厚,拥有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
  机械工程专业分别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西鲁尔应用科技大学、耶拿应用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应用化学专业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理学院开展合作办学;自动化专业分别与德国锡根大学、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西鲁尔应用科技大学开展合作办学。
  2012年与帕德博恩大学开展“机械工程在中国(mb-cn)”来华硕士项目,联合培养来自德国的留学生,开辟了合作办学的“双车道”。先后有来自德国帕德博恩大学、锡根大学和科布伦兹应用科技大学等德国高校的200多名留学生在中德科技学院学习,进一步促进了中德两国学生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此外,中德科技学院德语中心与帕德博恩大学文学院开展合作,为学院培养师资型语言(德语)博士,并选派优秀教师来学院进行语言教学交流、指导,以提升德语教学质量。
  中德科技学院师资由青岛科技大学相关学院、德国合作高校及中德科技学院教师构成。学院现有中方职工50人,其中,德语及专业教师35人、泰山学者2人、博士生导师2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讲师17人、博士14人、来华授课德籍教授、助教40余名;中国籍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博士以上学位,90%以上具有德国学习和工作背景,具有强大的德语教学及双语专业教学能力。此外,学院还为每一个年级都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
  自成立以来,中德科技学院已培养2400多名本科毕业生,先后有1100余名学生赴德学习,德国毕业的学生中有80%以上继续在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帕德博恩大学、锡根大学等多所德国精英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在读及毕业博士30余位。海外优秀学子层出不穷,历届优秀学生累计获得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60余万欧元,其中徐大伟获“海外留德学者奖学金”、魏忠宁获“优秀外国留学生奖”。目前在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博士的学生近百人,并且慕尼黑地区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及秘书长均由中德科技学院出国学生担任。
  2015年开始全部实行一批次招生,其中山东省录取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超出一本线54分和8分。2016年,在增加招生计划的情况下,录取分数再创新高,最低录取分超出山东省一本线18分。2017年山东省一、二本合并批次录取,学院录取线515分与山东省原一本参考线持平。
2018年招生简况
  招生计划:2018年中德科技学院计划招生200人,其中机械工程专业100人,自动化专业75人,应用化学专业25人。
  生源省份:机械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分别在山东、安徽、河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招生;应用化学专业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招生。
  报考批次:所有专业山东省内为本科批次招生,省外为本科一批次招生,部分省份填报志愿为独立志愿,单独报考代码,请按当地要求填报志愿。
  学费每年3.3万元,学制4年。截至目前,中德科技学院学生在德学习期间,德方合作大学免收学费。
  学院设立“2018级新生奖学金”,奖励报考学院的优秀学子。
  为了使广大考生在填报志愿之前更充分的了解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办学模式,学院特定于2018年6月30日为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学院开放日”,现场咨询地点定在青岛科技大崂山校区南区一号楼。欢迎广大考生及家长参观、咨询。

咨询电话:0532-88958985  88959176  88959131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