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捕手
2018年08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一盏矿灯,一个网子,李明民开启了他的寻虫之旅。
  李明民捉到一只头大牙大的蟋蟀,它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威力十足。
  一位村民刚刚鏖战了一夜归来,还来不及换衣服就来出售蟋蟀。
  不到清晨6点,当地一处市场上就聚集了大量的客商和等待出售蟋蟀的村民。
  玉米地是“蟋蟀捕手”的“战场”。
  逮到蟋蟀要小心翼翼地放进罐中。
     文/片 本报记者 马辉 晋森

  兖州漕河镇遍地都是“蟋蟀捕手”,每到捕蟀时节,人们就会全副武装出动,更深露重时,玉米地成了“战场”。
  “蟋蟀捕手”李明民,是济宁兖州区漕河镇李家村人,今年55岁的他捉蟋蟀已经有30年了。李家村是盛产蟋蟀好斗品种“铁弹子”的地方,尽管已经当了爷爷要看小孙子,但是李明民仍然按捺不住这分冲动,晚上11点他提着蟋蟀罐来到了玉米地。
  来到玉米地后,李明民并不着急,而是先蹲在田边仔细听,然后再看玉米的长势以及周边的地形,“好的蟋蟀叫声浑厚、低沉,而且是叫单声,频率不高,一般锁定方向后,就离成功不远了。”选定一块玉米地后,老李就一头扎了进去。头上的矿灯不时扫着地面,脚不停地踩着地上的麦秸,藏在里面的蟋蟀接连不断地跳出来,但老李并不着急。深一脚,浅一脚,老李每捉到一只蟋蟀,他都会仔细地打量一番,不好的放掉,走了好一会儿,才捉了几只稍微满意的蟋蟀,“好蟋蟀就是要头大、牙大、肩宽,为捉到好蟋蟀有时候能一等好几天,一是靠耐心,但更需要一分运气。”
  今年40多岁的张茂银,在漕河镇众多“捕手”中已颇有名气。6日傍晚,他和几个伙伴吃完晚饭,开上车又准备开启捉蟀之旅了,这次他要去80多里外寻找蟋蟀。夜晚捉蟀是个苦差事,要穿上厚厚的迷彩服,带足水和泡面,准备好照明用的矿灯,还要备上一些盛蟋蟀的罐子,这次他们的目的地是兖州周边的玉米地。
  张茂银的目标非常精准,就是要找到品相好的蟋蟀,求质而不求量。对于这些老练的“蟋蟀捕手”而言,露水浓重的下半夜是听声拾虫的好时机。一只“头大、牙大”的蟋蟀落网,并在7日上午以6000元的价格成交。几个“捕手”美美地吃了一顿早餐,回去洗完澡后呼呼大睡,迎接他们的又将是一个繁忙的夜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