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医附院成功开展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镜手术
做完胸腔手术,患者就能下地走路
2018年09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张子腾(后)为患者进行手术。
     文/图 本报记者 唐首政
通讯员 张勇 张子腾
  说起胸腔手术,在常人印象里,患者术中身上会插满管子,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手术完成后被推入病房,在家人焦急的等待中醒来,术后也要留置胸管、尿管等。日前,济医附院开展的9例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镜手术,患者不仅能自主呼吸,手术完成还能自己走出手术室,目前该手术填补了山东省在此技术领域的空白。
  胸腔手术后
小伙自己走出手术室

  对于肺部肿瘤的治疗,以往要在麻醉下术前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现如今,济医附院胸外科开展的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镜手术,不仅不需要气管插管,术后患者还能轻松自如走出手术室。
  20岁的小赵三个月前在查体时发现肺部长了肿瘤,近期有空来到了济医附院诊治,被诊断为肺部早期肿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前听说得插管,手术后有时疼得下不来床,虽然我这是微创手术,还是有些害怕。”说到手术,小赵还是有些顾虑。
  “我们具体评估了患者的情况,各项指标均满足做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镜手术的条件。”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子腾向小赵讲解了医院开展的新技术。手术中仅在患者胸壁开了2厘米左右的单孔就去除了肿瘤,整个过程中,患者就像睡了一觉,没有气管插管,仍然保持自主呼吸。仅用1小时手术顺利完成,小赵开心地走出了手术室,术后第二天就安全出院了。
  “用这项新技术需要我们胸外科医生在术中对病症精确处理,麻醉医生根据我们处理的部位进行疼痛管理,掌握一个‘度’,把控好患者睡眠的深浅程度,让他们能自主呼吸还要保证无痛,手术结束后还能被叫醒。”张子腾介绍,以往做胸腔手术,患者需要用拇指粗的管子进行气管插管,对气道黏膜都有损伤,术后患者都会出现咽部疼痛,还要留置胸管、尿管等,麻药存留时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麻醉术后的反应,新技术的应用让患者在治疗期间更舒适,更小的创伤让患者恢复的更快,从而降低了住院费用。
  据了解,目前医院已开展了9例非气管插管静脉麻醉下胸腔镜手术,包括肺部肿瘤、肺动静脉瘘、纵膈畸胎瘤、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及肺大泡等病症,患者均治愈出院。
紧跟前沿技术
患者就医更舒适

  随着诊疗水平以及患者对手术创伤及舒适度要求的提高,济医附院胸外科紧跟专业前沿,通过外出“充电”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每天科室都会通过各种渠道看有哪些新技术成功开展效果还很好的,就去先开展的医院和有此类经验的医疗中心去学习。”张子腾说,该技术是科室通过一则报道了解到的,于是在医院的支持下到率先开展此技术的德国学习,接着又到上海、广州胸腔镜手术经验丰富的医院进修学习,为了更好的完成手术,张子腾还自费购买一套专门的手术器械。
  回到医院,张子腾在科主任马鸣的带领下,与整个医疗团队一起,在认真总结前期经验,开展技术研讨,制定详细手术方案,实施多学科协作等工作的基础上,率先在山东省开展了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胸腔手术,新技术在科室落地。
  目前,胸外科大部分病种均可在胸腔镜下完成,随着该项技术的成熟,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的适应症也会逐渐扩大,部分早期肺部肿瘤患者表示手术治愈比“感冒”还要快。同时,该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山东省在此技术领域的空白,也标志着该院在加速康复外科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早期的肺部肿瘤不易被察觉,多数都是体检时发现的,而现在有很多患者要么是发现了不及时治疗,要么是中后期有了症状才去治,不仅花费多,晚期的病变多侵犯到了毗邻大血管和重要脏器,对患者来说手术风险也大,切除也更困难。”张子腾坦言,科室下一步希望通过宣教与普及,让老百姓认识与发现早期病变,及早干预和治疗,花费少、治疗效果好,患者生命也能更好地延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