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重点

A02版:壹读·评论

A03版:壹读·重磅

A04版:壹读·重磅

A05版:专版

A06版:壹读·聚焦

A07版:壹读·关注

A08版:聚焦

A09版:财经

A10版:财经

A11版:动向·国际

A12版:文娱·热点

A13版:青未了·人间

A14版:青未了·诗文

A15版:新闻·速览

A16版:乐动·足坛

B01版:今日济南

B02版:泉城事·壹现场

B03版:泉城事·壹现场

B04版:生命

L01版:今日聊城

L02版:今日聊城·综合

L03版:今日聊城·综合

L04版:今日聊城·综合

T01版:技高一筹

T02版:技高一筹

T03版:技高一筹

T04版:技高一筹

T05版:技高1筹

T06版:重磅

T07版:技高一筹

T08版:技高一筹

T09版:技高一筹

T10版:技高1筹

T11版:技高1筹

T12版:技高一筹

T13版:技高一筹

T14版:技高一筹

T15版:技高一筹

T16版:技高一筹

W01版:今日威海

W02版:今日威海·城事

W03版:今日威海·教育

W04版:今日威海·城事

WR01版:荣成资讯

WR02版:荣成资讯·城事

WR03版:荣成资讯·关注

WR04版:荣成资讯·教育

WW01版:文登时讯

WW02版:文登时讯·专版

WW03版:文登时讯·社保

WW04版:文登时讯·专版

WW05版:文登时讯·专版

WW06版:文登时讯·城事

WW07版:文登时讯·文学

WW08版:文登时讯·专版

“小学生研究肠癌基因”,“加分”让青创赛变质变味

齐鲁晚报     2020年07月15日
  □陈陟轩

  近日,一则“6年级小学生凭借结直肠癌症基因敲除研究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的消息登上热搜,引发网络舆情。
  小学6年级学生如何能做出如此专业的科研成果?公众的质疑集中在研究成果的独立性,根据媒体的相关调查情况,基本可以认定该项目成果诚信注水,实则由父母代其完成,以获取国家级奖项,最终为中高考加分服务。
  事情到此似乎很明了,但舆情并未降温,因为曝光的个别现象背后透露了青创赛一个积重难返的问题,即便查清事实后,做出相应处理,也很难从根源杜绝此类事情不再发生。近年来,青创赛屡受争议,原因往往在于存在大量舞弊行为而难以得到查证根治,以致越来越走样。查看第34届青创赛获奖目录,许多出自中小学生之手的项目,高大上到甚至让不少具有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都自叹弗如。这究竟是青少年的科创比赛,还是高端科研人员的创新平台?背后参与比拼的是孩子,还是家长、老师?
  青创赛的初衷是为了改变单一的应试教育模式,在青少年当中培养科学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奈何这样的教育创新尝试最终也难以避免陷入“悖论”的结局:不与升学加分挂钩,得不到学校、家长们的重视,热不起来;与升学加分挂钩,又纯粹不起来。
  在多方博弈中,青创赛最终还是落入了俗套,与初衷相距甚远,非但没有公平公正地选拔出有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少年,还滋生了权力、资本逐利的空间。当家长由辅导的配角上升为竞赛的主角,具有科研背景优势的家长,自然比普通家长更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来“帮助孩子”获奖;当商业资本进驻比赛环节,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项目与支持自然就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孩子远远甩在了后面。
  这些原本不正常的现象,如今却司空见惯。也就难怪面对网络质疑,选送该项目的云南省科协相关负责人反倒颇感委屈。相关部门也已注意到这些乱象,并尝试进行调整改革。2020年1月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明确从今年开始自主招生正式取消,青创赛高考加分自此走入历史。希望以此为契机,通过制度调节功能,消除因为中高考加分给青创赛带来的负面导向、变质变味问题,让其回归初衷。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青创赛目的是培育青少年,不是包装加工产品,能不能遵循初衷,能不能办好,最根本的还是要依靠教育理念的改变和相关配套制度的落实。没有教育理念的转变,任何教育创新的尝试都将难以走出加分热、不加分凉的“悖论”;欠缺制度的约束,任何比赛活动都可能成为掌握资源优势的少数人投机取巧的温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