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老翁去赶考
2014年10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王繁荣
  章丘自古人杰地灵,明清以来,在科举方面曾有“一门双进士”、“五里三进士”之说,可见文风之盛。我们在自豪于前人进士及第、荣登皇榜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前人在漫漫科考路上的执着与艰辛。相公庄镇巡检村就流传着“八十老翁去赶考”的真实故事。
  故事的主人叫李大光,清乾隆年间生人。据巡检村民国年间编修的《李氏支谱》记载:“(李大光)具聪明之质,敏达之才,诵诗书过目不忘。”但他文运不佳,屡试不中,一直考到七十多岁,还是一个“老秀才”,但仍逢考必去。照例,这等年龄参加乡试,一般是由该省巡抚呈报礼部,请皇帝恩赐个举人,以显“皇恩浩荡”。果不其然,嘉庆癸酉(1813)年,巡抚呈报礼部的名单批了下来,山东章丘的李大光因年事已高仍参加乡试被皇帝钦赐副贡,也就是副举人(注,钦赐并不是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而是皇帝在一大群名单上签个“知道了”就行,由当地官员通知本人,民间众多牌坊设立也是如此)。
  举人在民间就有较高地位了,可免除差、徭,地方官要以礼相待,而且不受杖责,按说李大光也该满足了,本该在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但这位老人“其志不衰也”,仍坚持不懈,非要考出个名堂来。“科名有定数,我老手尚健,岂知我不能为老儒生们扬眉吐气哉?”
  于是行年八十的李大光仍披挂上阵,奋战考场。清朝的乡试要到省会济南,那时章丘与济南交通不便,李大光又年事已高,长途颠簸,亦可能考场紧张终于把老命也搭了进去,“行年八十竟以赴乡试而归葬呼!”我们在痛恨科举害人的同时,也对这位老者执着精神深表赞叹,就连他的后人在谈及此事时也在家谱中感叹道:“世之君子勿以成败论英雄乎!”
  另外,十多年前,相公庄镇曾出过一本《相公名士录》,将李大光写成明朝人,笔者认为这是不对的。据巡检村李氏后人介绍,他们是唐代李世民后裔的一支,其祖上破落后沦为石匠,手艺颇佳,明初修建北京城时曾为故宫、天安门等工程錾过石头。李大光被钦赐副贡是清嘉庆年间的事,离现在最多就二百年,断无明朝之理。那么撰写者为何将李大光写成明朝人,可能是误解了家谱上的“黼黻明廷”一词。
  “黼黻”是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半白半黑的花纹,代指官宦,也有辅佐之意。“明廷”是指“圣明的朝廷”,而非明朝。唐代陆龟蒙在《书带草赋》中曾写:“未尝辄入明廷,何当指侫”,宋代陆游在《贺明堂表》中也有:“臣官縻遐徼,心系明廷”一句,可见“明廷”一词并非“明代的朝廷”。文之末尾,多说几句,实为纠正史书之误,绝无卖弄之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