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县
跃居百强第75位,较上年度提升6个位次
2014年10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聊城10月27日讯(记者 郭庆文 通讯员 孙洪锋 张栋 刘明明) 《人民日报》于10月15日发布2014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和2014年度中国科学发展百强县名单,茌平县再次跻身全国百强。这是茌平县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五次跻身百强县。茌平县位列第75位,较上一年度提升6个位次。
  百强茌平“五连强”,缘于茌平县域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今年以来,茌平县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布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以大思维谋划大目标,以大目标引领大举措,以大举措推动大发展,启动内力,借助外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坚定实施和推进“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战略。
  抓住项目发展“牛鼻子”,实施工业立县。按照“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落地、落地项目抓建设、在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的工作思路,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部门、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前9个月,实施重点项目119个,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103个,总投资876.6亿元,已完成投资225亿元。在全市重点项目观摩评比中蝉联全市第一名。1—8月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13亿元,同比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1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1.6亿元,同比增长11.1%;实现利税93.4亿元,同比增长15.6%。前三季度,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23亿元,同比增长16.06%;财政总收入30.43亿元,同比增长8.05%。
  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绿化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县城公园绿地面积200万平方米,建成区园林绿地总面积882.09万平方米,绿地率32.67%,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6平方米;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新修改造供热、给排水、燃气等管网35公里,实现了城区管网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率9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加强路网建设,扩充城市骨架,新修改造城区道路45公里,形成了“九纵加九横、一环绕茌平”棋盘式、网格化城市道路交通体系。现有城镇人口28.3万,全县城镇化率52.1%,建成区面积达到30.7平方公里。
“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
 新闻延伸 
  茌平海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直致力于产品创新,在县科技部门帮助下,海润请来清华大学教授建起工作站,随后又争取到300万元省创新专项资金。截至目前,海润已累计开发新产品20余种,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寿命长、成本低、散热快的不锈钢管翅式机油散热器几乎垄断了国内高端市场。信发集团投资200亿元的“高效能超超临界”发电项目、华鲁制药替比赔南匹伏酯原料及制剂等50余个大项目,全都占据国内同行业技术层次高端。
  生产模式粗放、产业定位偏低、质量和效益不高等惯常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茌平紧抓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紧紧围绕打造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发展战略,编制了精深加工、生物医药、光伏光电等6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将项目建设的主攻方向聚焦到“三高一新”项目。据统计,今年茌平开工的109个千万元以上项目,高端新兴项目占到七成以上,战略新兴产业上半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亿元,实现利税15亿元,同比增长13%。
  转型升级不止是“另起炉灶”,依托成熟产业链,依然可以造出“好产品”。茌平深入实施技术改造项目,用高端科技“嫁接”改造传统产业,连续3年实施科技提升工程,先后投资近200亿元实施技术改造,与96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设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引进、研发专利产品520多个,“刺激”当地2000余家各类企业由制造逐步转变“智造”:60%以上传统企业改造升级,核算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科技创新正在把发展模式由“汗水经济”转向“智慧经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