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奖得主刘建杰:
多演好剧目,让更多人爱上看戏
2016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这段时间,山东省京剧院副院长、演出二团团长刘建杰正在南京排演新编京剧《青衣》,在排练间隙他回省城开会期间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从一个几岁开始学京剧的农村娃,成长为中国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获得者,刘建杰的艺术生涯满是不易与艰辛,也是一个励志故事。回顾自己的成长,刘建杰的语气里全是对京剧的热爱,但热爱中又透着担忧。

  刘建杰,国家一级演员、省京剧院副院长兼二团团长,工老生,宗杨派。毕业于山东省戏曲学校,1992年进入山东省京剧院。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雄风祭酒》《马夫掌鞭》《铁血鸿儒》《瑞蚨祥》及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等。曾获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评比展演一等奖、第七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银奖等。2013年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本报记者 师文静     
  
14岁成为
有名的“小老生”

  自1985年从招远小戏剧培训班考入山东省戏曲学校,到1992年毕业进入省京剧院,在省戏校七年的时间里,刘建杰在知名京剧演员高佩秋等老师的指导下,打下了坚实的京剧基础。因自身条件好,入校一年后,14岁的刘建杰就因《捉放曹》成为学校里有名的“小老生”。当时的校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殷宝忠很喜欢嗓音宽亮的刘建杰,认为他是一个京剧好苗子,给他开各种小灶,别人一周学一部戏,刘建杰则同时学两部戏。肯努力,再加上长辈的悉心栽培,刘建杰很早就在老生行当里出类拔萃。
  “当时殷校长对我满是期待,经常鼓励我,对我说将来我是要得梅花奖的。现在想来这也是一段佳话。”回想这些往事,刘建杰说,他的艺术之路非常幸运,天赋固然重要,但是如果遇不到好老师也不会成功。
  1992年刘建杰分配进省京剧院时已是一个表演稳重、文武兼备的优秀青年演员。此后的近10年时间里,是传统艺术和艺术院团最不景气的一段时间,当时下海经商是潮流,从事艺术工作有时候是不被人理解的。“我们出去时都不好意思说是京剧院团的,会被人笑话,一个月挣一百多块钱的工资,很清贫。”刘建杰说,正是那段难忘的时间他坚守住了京剧艺术。
低谷中坚守
喜迎“梅花”开

  在上世纪90年代那种浮躁的环境下,刘建杰也差点儿跑去拍电视剧,因为执着于梦想的他一度看不到京剧的出路。“当时我们有一个英明的老院长曾广发,非常感谢他,在艺术低谷的环境中,省京特意在原二团的基础上成立了青年团,我们一批刚毕业的小青年非常受重视,没有被抛弃。即便是清贫至极,我还是坚守下来了。”
  此后刘建杰在《战海赤情》《雄风祭酒》《奇袭白虎团》等戏中担纲主演,1997年获全省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金奖;2002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班。在省京剧院的大力培养下,刘建杰逐渐受到全国京剧界的关注。
  2011年,刘建杰迎来了自己首部担纲主角的新编大戏《铁血鸿儒》。2013年,在风光无限的新编大戏《瑞蚨祥》中,因精彩诠释了一代儒商孟洛川,刘建杰获得了当年的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成为我省为数不多的获奖京剧男演员。在同年的第十届艺术节上,《瑞蚨祥》又获得文华大奖,刘建杰表演进一步获得肯定,该剧也成为其艺术生涯中的代表作。
  梅花奖是戏剧界的最高奖项,“这个奖是从事艺术工作的人都向往攀登的最高峰,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京剧剧种来说,获梅花奖相对比较难,我认为它是对我从艺30年来的认证和肯定。”刘建杰多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认可。
坚持一线演出
传承京剧精髓

  虽然现在是省京的副院长和二团团长,但刘建杰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身份是演员,无论是京剧下乡,还是走进校园,他一直在一线演出。刘建杰说:“身处其中,我们都明白京剧还是一门小众艺术,不可能再出现万人空巷看梅兰芳那种情景,京剧怎么传承、怎么推广,京剧怎么走市场需要认真思考。”
  刘建杰称,全国有不少演员尝试依靠个人名气,让京剧更好地走向市场,把观众更多地拉进剧场,但都不是很成功。“著名京剧青衣张火丁、女老生王佩瑜都想通过自己的工作室将京剧推向市场,但都遇到很多困难。这是小众艺术中更加小众的个人行为,在当下的环境中想突破很难。即便是‘第一老生’于魁智演出,能否每场都赚钱也是个问题。”
  刘建杰认为,京剧的受众主要是中老年人,怎么打破这种格局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京剧是千锤百炼的艺术精髓,也是一门沉静的艺术,只有饱含人生体会、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才能更好地领略它的美。现在下基层、走进校园等活动,都是在推广京剧,就是希望更多年轻人来看戏。”
  “鼓励更多年轻人走进剧院也是我们的工作。我告诉过很多人,只有亲自到剧场看戏才能真正感受到京剧的魅力。就像看足球一样,只有在现场,在球迷热情呼喊的那种氛围中,才能感受到足球的魅力。”刘建杰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一听京剧就觉得是老古董,距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年轻朋友们要勇于、敢于走进剧场,只有静心感受,才能体会到京剧独有的韵味。“当然我们业内人士也要多创作一些好剧目和角色,通过名角儿演绎,好角儿配好戏,让更多人来关注京剧。”
新编京剧不应
过度追求大制作

  谈及如今京剧行业内的一些趋势和做法,刘建杰则有一些忧虑和困惑。他说,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创排新戏,但是追求大场面、大制作,过度依赖声光电的创排方式他不是很认同。“新编大戏都要大制作,京剧真的需要过度包装吗?”
  刘建杰正在排演的《青衣》就是大制作,全场采用交响乐,使用各种声光电,舞台表现绚烂多彩,但作为演员他并不认同此举,“交响乐的节奏变化太快,也是死节奏,演员得去适应配乐,这会束缚演员的表演;加上还要去适应舞台灯光,演员在台上无法施展即兴表演。传统戏就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演员很自由。但是新编戏不行,演员的自由发挥很受限,一即兴表演,就可能出现灯光不到位、配乐跟不上的情形。”这也是刘建杰作为一个演员对京剧当下流行趋势最大的不解。
  “整个交响乐队来配乐,要想让他们根据演员的嗓子条件来调整现场的唱法,是不可能的。而且这些大型创排新戏的作曲、编剧都是直接将唱腔和剧本弄出来,根本不考虑演员的嗓音通不通、是否发挥了演员的特色。这些问题对于传统戏来说是不存在的。”这正是刘建杰忧虑的东西,新编京剧与传统京剧已经不同,这种变化是好事还是坏事谁也说不清楚,“传统京剧的表现方式是虚拟写意,新编京剧如果一味靠铺张的舞台效果吸引观众,这条路究竟对不对,值得大家探讨。”
  刘建杰还指出,当下新编京剧很多都是大投入、大制作,灯光音响、道具服装动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投入,全国京剧行业都追求大制作,大戏要赚回成本是不可能的。“大家都在困惑,但谁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呢?”目前看这样的大制作并没有让京剧真正深入大众生活、流行起来,刘建杰觉得不应该倡导这种方式。“当然也有很多剧团认识到这些问题。我们现在正在运作的新编京剧《孔子》,在搬上舞台前就是要经过反复论证、反复试验,再确定怎么排。对于新编戏,怎么运作我们很谨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