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的迷思
2014年08月3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林怡
  我们常常将早教与学习知识画上等号,以致用错力,把孩子逼上厌学的歧路。学习知识,仅仅是早教极小极小的一部分。搞清楚什么是早教,以科学的眼光看待早教、实施早教,孩子自主学习的本能才有可能得到呵护与发掘。
  《让孩子天赋自由》是早教专家林怡从事早教工作15年来的心血之作。在书中,她分享了如何在0—6岁的成长关键期,唤醒并激发孩子的自主学习本能,实施不着痕迹的教育,养育一个既聪明自觉又快乐省心的孩子,让亲子双方都活得更自在、更轻松的方法。
  早教,切忌非此即彼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都倾向于认定某些做法是科学的,另一些做法就一定是不科学的、需要摒弃的。这种二元分化的观念,害苦了不少家长和孩子。尤其在有老人参与育儿的家庭,育儿理念与方式方法的冲突更为明显。
  我儿子小的时候,我也曾偏执地认为,我的方式是科学的,老人的方式是落后的、有问题的。虽然我很隐忍,没有与老人起正面冲突,但我们内心深处的那种隔阂,孩子是可以察觉到的。孩子察觉到了,自然就会有反应。比如,他会表现得很排斥奶奶,缺乏安全感,胆小等。多年以后,再回头看,我们就会松一口气:原来,当年的那些顾虑根本就没有必要。孩子永远受他最亲近的最爱的人影响更大,我们不需要去改变他人来迎合自己,只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做孩子最信赖最亲近的人,给孩子一个温暖可靠的环境,便一切都在掌控中。
  况且,老人的很多做法未必就不好,相反,因为他们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很多做法可能反而是对的。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与其对抗引发家庭矛盾,不如放宽政策,避免冲突。养育孩子最大的原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以和为贵。更何况,若家庭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内心惶恐,根本就没有心思去探索外部环境,适得其反。实际上,任何一种方式,对孩子都是有利有弊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正因为老人当年的“溺爱”,反而带给孩子很多温馨的回忆,给他的心灵涂抹了一片亮丽的色彩,让他有被爱、被重视的感觉,这种感觉会滋养孩子一辈子。
  孩子看待人与事,不像我们成人,有那么多的思维定式。好与坏、黑与白、是与非,在他们的心目中并没有分明的界限。当孩子们能够以如此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如果我们不急着把这些二元分化的观念灌输给他们,保持他们不以定式看世界的可贵特性,未来,他们就会懂得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与事,多一份快乐,少一份烦恼。
  要做到这点,我们需要从改变自己入手。我们如何处理问题,如何与周围人互动,如何与环境相处,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试着以更圆融一点的方式看世界,我们会更快乐、更灵活,而孩子也会被我们感染,幸福指数更高,思维更开阔。

教育的金字塔法则
  所谓“教育的金字塔法则”指的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若我们该做的做到位,多用点心,就可以轻松达到“有一天可以不教”的目的,从此静待花开,坐等收获,未来只需用欣赏的眼光目送孩子自信满满,奔向前程。我们的付出将呈正向金字塔形态,越往后越轻松。相反,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偷懒了,懈怠了,未来就需要加倍地付出。即便加倍付出了,也可能留有诸多遗憾。如同一棵树,小苗没扶正,大了,歪了,想要修正,便是难上加难。若如此,我们的付出将呈反向金字塔形态,越往后付出越多,越纠结,伴有越多的无力感、挫败感。这也是我热衷于早期教育这个领域的原因之一。孩子越小,我们越有作为。孩子越大,我们可为之处越少。
  这些年有一些观念让大家很受用,但是因为理解上的偏差,反而导致了一些问题,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比如,给孩子爱和自由,这样的观点原本没有错,但是这个观点的提出是有一个大前提的,即以往我们给予孩子的自由与空间太少,给孩子的关注太少。一些父母没有考虑这个大前提,便片面地将其泛化为凡事都该如此,结果走偏,甚至个别父母以此作为溺爱孩子或偷懒的借口。由此带来的种种问题,不到一定年龄,不会呈现。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教与养,孩子不会自己长大,更不会自己成才。
  在这一行时间越久,我越是意识到生命需要一个孕育的过程,谁都不可能跳过这个过程。“人”的成长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仅需要一个生理孕育的过程,还需要一个精神或心智孕育的过程。哪个过程都省不得。这个精神或心智孕育的过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孕育孩子精神或心智的主体,首推爸爸妈妈。毕竟,对孩子来说,父母才是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他人。孩子与父母的连接若没有建立好,后续诸多的问题都会令我们头痛。我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爸爸妈妈开始重视这个过程,同时也痛心地发现,依然有不少爸爸妈妈在忽略、逃避这个过程。
  每次有早教机构邀请我去做讲座,看一眼上课的宝宝的状态,我基本就清楚小家伙所处的家庭环境如何。若看到爸爸妈妈带着宝宝,我便由衷地欢喜。若是老人或者保姆带着,事后又得知爸爸妈妈在家休息,甚至在打电子游戏之类,我的心便有些隐隐作痛,不由得替这小家伙委屈。请大家不要误解,我并没有排斥甚至歧视老人与保姆的意思,他们也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们的参与绝对是个有益的补充,可以带给孩子更多的滋养。只不过,对孩子来说,谁也比不过爸爸妈妈。他最渴望的是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去感受他们的爱,接受他们的引导,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多成长的力量与营养。
  生养孩子,是亲子共同成长的一个契机。无疑,养育孩子需要我们付出。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从孩子那里获益许多。这种获得的喜悦,也许需要我们多年以后才可以体会到。爱,是滋养孩子,也是滋养我们自身心灵的源泉。养育孩子,他人可以协助,但主体必须是父母。这才符合自然的法则。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多付出一点,孩子将来幸福指数高一点,我们自己也更轻松一点。天有时,养育孩子亦有时,别辜负了这最佳的养育时节,别放弃给予孩子阳光雨露的责任,才是顺应天道。

早教,要从哪里做起?
  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洋洋洒洒写几本书。若概略言之,也很简单——吃喝拉撒玩,父母的一言一行,各种关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心理环境)的创设与选择,父母及家庭成员的心理状态,遭遇的好事坏事,即孩子耳濡目染、手足所触、嘴尝鼻嗅、心之所感,一切的一切皆是早教。也因此,我们实际上时时事事处处都在对孩子进行早教。或者换个说法便是,早教包罗万象。既然包罗万象,从当下做起就OK。
  比如,赶上吃饭时间?很好啊!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早教机会呀。你看看,如果细细地剖析,吃饭这件事带给孩子的教育内容还真不少。
  ◎让孩子自己吃,这是在锻炼他的手指灵活性、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要去逼迫孩子,而要瞅准机会,在孩子跃跃欲试的时候大胆放手,让他在混乱中获得成就感,在混乱中走向秩序井然。
  ◎孩子使用筷子、勺子遇到困难,依然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个探索的过程是孩子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是孩子抗挫折能力得到提升的机会。
  ◎若孩子小,还不会使用餐具,只会用手抓,这个抓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与成长的过程。或者孩子更小,只能看,对小家伙来说,这个看的过程不同样也是一个认知与体验的过程吗?
  ◎孩子拿到餐具,自然会尝试,若用不好,他会观察其他人如何使用,然后模仿,模仿失败再修正,继续尝试,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个学习与探索的过程。
  ◎孩子N次失败之后,终于成功地夹到菜,这种成功会让他欢欣鼓舞,他的自我价值感因此提升。
  ◎孩子N次失败后,恼了,这是一个帮助孩子学会处理情绪、应对挫折的好机会。
  ◎吃够了,饱了;不吃,很快就有饥饿感。这种身体的感觉给了孩子一个探究前因后果的机会。这个看似普通的事情,实际上隐含了孩子思考与体验的过程。
  ◎就餐时,家人互相礼让,尊老爱幼,营造一个温馨的就餐环境,这是情感教育。
  ……
  看看,早教就这么简单。只要有心,时时事事处处都是早教的课堂。每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都可以隐含众多的教育元素,不着痕迹地传递给孩子许多。只要我们有早教的意识,只要我们开始,便随时都在路上。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