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热情哪去了?
2014年11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刘冬燕(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培训部主任、二级心理咨询师)
  孔屏(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应用心理学教授)
  开学已有两个多月了,我们不断接到中小学生家长的咨询电话。这些家长都表现得很焦虑,倾诉自己的孩子学习劲头没有了,不愿上学了!学够了!有的甚至逃学在家,除了看电视、上网,就是睡觉……家长心中着急而又无可奈何,搞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学习了,做父母的又存在哪些教育或引导不当的地方?
    书本上的ABC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
  想一下,一个孩子初涉世事时他们最常说的就是:这是什么?这是为什么?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学习的热情。实际上这种好奇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的“幼芽”,且这株幼芽十分娇嫩、脆弱。如果能得到精心保护,科学地为之“施肥浇水”、“除草灭虫”,就会呈现出勃勃生机;如果保护不当,就会使之遭到摧残,甚至被扼杀。
  在成长的过程中,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失去了探索的精神,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甚至对生活都失去了兴趣?
  曾经读到过一篇文章,其中说到,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有一位叫伊迪丝的三岁小女孩告诉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怎么认识的,伊迪丝说:“薇拉小姐教的。”
  这位母亲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劳拉三世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伊迪丝的想象力,因为她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是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劳拉三世幼儿园教她识读了26个字母,伊迪丝便失去了这种能力。她要求该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赔偿伊迪丝精神伤残费一万美元。
  三个月后,此案在内华达州立法院开庭,最后的结果出人意料,劳拉三世幼儿园败诉,因为陪审团的23名成员被这位母亲在辩护时所讲的一个故事感动了。她说:我曾到东方某个国家旅行,在一家公园里见过这么两只天鹅,一只被剪去左边的翅膀,一只完好无损。折翅天鹅被放养在较大的一片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养在一片较小的水塘里。当时我非常不解,问那里的管理人员。他们解释说,折翅天鹅无法保持身体平衡,飞起后就会掉下来;小水塘里的天鹅,虽然翅膀完好,但起飞时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滑翔路程,而只能老实地呆在水里。当时我非常震惊,震惊于东方的聪明和智慧。可是我也感到非常悲哀,为两只天鹅感到悲哀。今天,我为女儿的事来打这场官司,是因为我感到伊迪丝变成了劳拉幼儿园的一只天鹅。他们剪掉了伊迪丝的一只翅膀,一只幻想的翅膀,他们早早地把她投进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孩子认知发展的动力是好奇心,维持孩子对存在的事物感兴趣,最关键的是允许他自己琢磨,不要过快地把结论告诉他。而在中国,很多孩子很早便学会了写字、算数、背诗。然而,上了小学以后,那些所谓开窍极早的孩子并没有变得很优秀很出色。这种“填鸭”式的学习,剥夺了孩子探索体验的机会,也消磨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很多孩子在求学路上便出现了逃学、厌学的情况。
  也有不少家长,惟恐孩子学习不好,总是不断地在孩子的学习上加码,导致孩子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甚至感受到学习的压力,认为学习是痛苦的。试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一个孩子在校学习的时间长达15年之久,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感受不到乐趣,那孩子的学习生活将变得多么难熬啊!其实,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远比让孩子多学习点知识重要得多。那么,家长如何才能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呢?
  帮助孩子找回学习的热情
  ●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机:我们知道,有了需要才能产生动机,有了动机才能产生行为。一个孩子之所以学习不好,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孩子的学习需要和动机。
  一个孩子不爱学习特别爱玩枪,更爱玩网络杀人游戏。
  父子俩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父亲:“你这么爱玩枪,将来准能当个军事家。”
  孩子听了高兴极了,说:“你知道我为什么爱玩枪,我就是想当个军事家。我要用智慧打仗,准能百战百胜,我要发明武器,让子弹能拐弯,追着敌人跑。”
  孩子正在吹牛的时候,父亲说:“将来你考不上军事院校,我想这个军事家的理想可就吹了。”孩子问为什么。父亲说:“现在的军事家可不是当年的土八路了,都要军事院校毕业。”话到此为止,孩子会明白,要当军事家,现在就得好好学习。
  所以,作为家长,只有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动机,才能让孩子以持久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
  ●提高孩子的意志品质: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孩子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对这些孩子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实验人员又对这批孩子在14岁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的表现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晚吃糖的孩子数学和语文成绩比早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120分,而且意志坚强,经得起困难和挫折,更容易取得成功。
  家长可以创造性地运用这一实验,不断提高孩子的意志力。比如孩子出去玩累了,不想走了,你不要马上让孩子休息,而是告诉孩子,如果你再坚持走50步,那么你就是一个善于挑战自己的勇士;再比如带孩子去爬山,半路上孩子口渴了,可以要求孩子坚持一下,等爬到山顶上再喝,在山顶一边喝着水,一边欣赏脚下的山色,内心里会产生一种胜利的喜悦等等,办法很多。如果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到了,别忘了立即祝贺孩子,并且由衷地夸奖孩子。
  ●为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孩子真切地看到自己的进步: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不愿意学习。其实,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学习,是孩子长期从学习中没有得到成功感而放弃了努力。所以,家长一开始一定要把孩子的目标订得低一点,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让孩子真切地看到自己的成功,以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情绪。
  ●多鼓励和肯定孩子,提高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经常得到家长鼓励和肯定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有自信。比如,孩子考了倒数第一,他是多么需要家长的鼓励啊!家长完全可以告诉孩子:“孩子,考倒数第一只能说你暂时落后于班里的其他同学,但是,你知道吗?今后的路上你只有前进没有后退了,下决心在下一次考试中超过你前面的三个同学!我相信你有这个能力!”这样,孩子会受到莫大的鼓舞,他会用加倍的努力来回报家长对他的理解和肯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