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论语》对话
2014年1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彭波(工程师)
  初次认识《论语》是在“文革”时期,那时候,“批林批孔”,一部《论语》成了大家批斗的对象。当时,我读低年级,说实在话,对《论语》里的“反动思想”根本理解不了,以至于什么是“克己复礼”这最基本的反动论调都搞不清楚。随着对《论语》批判的深入展开,老师每天苦口婆心地给我们讲《论语》的反动,我才知道孔子要复周朝的礼制。对《论语》这部书刚有些入门,“文革”就结束了。
  “文革”虽然结束了,可《论语》却藏到了我心中。文化人对《论语》似乎还有别的看法。比如有句名言叫“半部《论语》治天下”,讲的是宋初的文化人赵普治理天下的故事,赵普虽然文化程度不是太高,却对《论语》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他巧妙地运用《论语》中的智慧,把一个大宋国治理得有条不紊,后人才给他这么一个定义。赵普虽然不是文化人中的精英,可他用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说明这《论语》有着其高明之处。
  有了前人的经验,我对《论语》也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我翻出“文革”时翻印的《论语》来,虽说是加了“革命”的批注,可一部《论语》读下来,才真正知道《论语》之所以流传了2500多年,是因为书中的精华比糟粕要多。读着读着,竟然喜欢上了《论语》这部书。我曾经把《论语》中的经典句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如“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因为喜欢这句话,还特别请当地一名书法家写下出,装裱后挂到墙上去,每日“三省吾身”,仿佛有些附庸风雅的感觉。
  有时候我会非常自然地想,看孔子的寿命,也只活了73岁,短短一生,要做学问,要写书,还要讲学,周游列国,一生忙忙碌碌,哪儿来那么多的学问?可只要认真地读上几遍《论语》,这问题就有了答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就是这样,以学习为乐,即使这样,孔子还经常自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做学问,教导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吾师”。他是这样教育别人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然而,追求学问是永无止境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的一生就是一直这样追求着真理。
  孔子虽然讲究与人为善,可他却避小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的为人处世,是非明确,善恶清楚,做人更是高风亮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亲君子,疏小人,对朋友,则是另一种情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除此之外,孔子最讲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如果没有诚信,你还能做什么?
  《论语》是一部教育百科全书,包罗万象,教育人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而孔子的儒学,虽然屡经砸烂,可依然挡不住思想的光芒,此时,我已相信当年宋代的赵普可以用《论语》治理天下了。他是用《论语》强化自己的道德品质,用《论语》规范自己的行动,用《论语》淡化自己意识形态里面的过多的欲望……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