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世纪”元年?
外媒预测中国今年“经济登顶”,专家提醒中国需“淡定”
2015年01月0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011年3月,北京,第十二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召开。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施蒂格利茨在会场上做演讲。              东方IC供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施蒂格利茨在2015年1月号的《名利场》杂志上发表了名为《中国世纪》的文章,提出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新的国际秩序正在形成,美国应顺应时势,远离遏制,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世界,真的要进入“中国世纪”?施蒂格利茨的这一观点引发了海内外学者的热议。主流观点认为,凭借巨大的体量优势,中国经济登顶是早晚的事,但中国如果想要真正坐稳这把交椅,还有许多功课需要做。

  “中国潜力”
来自于富民

  1941年,美国《时代》周刊联合创办人亨利·卢斯发表了著名的《美国世纪》:“美国的经验是未来的关键,它将成为国际社会的领袖。”74年后,美国《名利场》杂志发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撰写的《中国世纪》:“中国经济以拔得头筹之势进入2015年,并很可能长时间执此牛耳,即使不能永久保持。中国已回到它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时间里所占据的位置。”
  施蒂格利茨的主要依据是2014年4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统计报告。根据这份报告推算,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将在2014年底超越美国。
  对此,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学教授舍福尔德认为,以不同方式计算,中国经济规模超越美国只是时间点不同,但总体趋势不会改变,中国的经济崛起不容置疑。这也是多数海外受访专家的观点。
  “我认为施蒂格利茨是对的。未来100年,只要中国能够管控住那些主要风险,这个世纪将是中国的,”美国CNA金融保险公司前董事长楚科斯坚说。
  美国福德姆大学金融系主任颜安也认为,“中国世纪”的提法并不罕见,许多研究和金融机构都使用过类似的说法,这表明全球对中国的经济实力一定的认可和尊重,但也要警惕一些估算方法过于乐观。
  舍福尔德说,中国的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区域发展也不够平衡,民众富裕程度的差距成为中美之间的重要差别,要追赶无疑需要时间。
  对于中国来说,舍福尔德认为,居民对提升生活水平的消费品还有很大需求,而且中国政府有很大空间来采取措施满足这种需求,这是中国经济未来几年发展的主要动力。另外,中国规模经济的红利并未用完,而且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中国正试图将之前东部发达地区的生产方式转移到中西部,令中西部的居民富裕起来,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

  “中国世纪”
实为旧思维

  施蒂格利茨的文章最后落脚到中美如何相处的问题。他强调,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下,中美利益紧密交织,不管美国愿不愿意,都必须与中国合作,而不应采用错误的遏制政策,否则只会损害美国乃至全球的利益。
  对此,楚科斯坚再次表示赞同:“美中应该是解决世界问题最强有力的合作者。美国不需要因为中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体而感到不快。相反,美国应将中国视为战略伙伴。”
  日本大学名誉教授加藤说,所谓中国世纪并不是指中国要在各个方面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霸主,而更多是指它逐渐成为全球最具活力、最有发展前景的国家。这意味着中国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会越来越多。
  阿根廷经济学家古斯塔沃·吉拉多说,中国并不会彻底颠覆现有的国际格局,而是“正在以一种更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参与全球权力和秩序的分配与重组”,“中国的和平崛起并不意味着要取消世界银行或者联合国,因而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中美之间仍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提出,“中国世纪”的提法其实仍局限于过去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基于历史上大国兴衰与冲突的经历。过去几百年,新旧大国交替往往伴随战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但我们应该相信,今日的世界各国可以在和平竞争和互利共赢的框架下共同进步。
  “中国立足于和平发展,强调坚持合作共赢,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洪平凡说,“中国的整体实力肯定可以在21世纪升至世界前列,但21世纪不应该只属于中国,或属于某一个大国。它应该是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世纪,是人类彻底摆脱贫困、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世纪。”
      综合新华社消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