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过春节也不免俗
2015年0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数千年来,中国人在传统习俗和仪式中“过”年,在情感的交融与宣泄中享受满足、安宁与祝福,获得心灵的滋养与精神的慰藉。随着时代的变迁,过节的形式屡屡翻新花样,内容更丰富。这其中让我们看看名人们怎样过年。
  本本报记者 刘帅
实习生 刘春亮 整理
古代官场送礼成风 廖仲恺拒金华火腿
  春节送礼,几乎成了古代官场的潜规则。周晖的《金陵琐事》有段文字详细记载了明朝万历时期送礼场面之壮观:周晖除夕前一天出外访客时,走到南京桥内,只见中城兵马司衙门前聚集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每人手捧食盒,竟使道路堵塞。原来都是来送礼的。
  清朝康熙时,曾明文禁止送礼,官员都在门前张贴一张公约:“同朝僚友,夙夜在公,焉有余闲,应酬往返?自今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岁元旦为始,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有蒙赐顾者,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亦不答拜。”公约贴出来了,但送礼风依然不绝。
  孙中山1924年11月抱病北上,行前嘱托时任广东省长兼财务部长的廖仲恺和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等人留守广州,司理党政军要事。
  临近春节,蒋介石特派人送一只金华火腿到廖仲恺家,托言家乡特产盼笑纳。廖仲恺认为,革命同志之间不宜互送厚礼,况且当时政府银根紧,得节约每一个铜板。他立即跟蒋通电话,先感谢蒋的盛情,但表示不能收此厚礼,请蒋将火腿转送给孤儿院老人院。
  在旁边的夫人何香凝对廖仲恺的做法深表赞同,并随即附上带枝叶的大红橘子八枚,请来人连同金华火腿一起带回。
鲁迅连放三夜花炮令外国人嗤鼻
  现在过年,即使再远,出门在外的人也会回家。过去更是如此。1929年12月18日,冰心张罗着从北京回上海的家中过年,为了买从天津到上海的船票,她足足排了5天队。拿到票后,她先坐两个小时火车到天津,在天津休息一晚后,第二天下午两点半登上轮船,晚上10点船启航,经过68个小时才到上海。
  冰心为何要提前一个月准备回家过年?1928年7月,为了体现新民国与旧封建不同,南京国民政府决定1929年1月1日起,全国只过元旦,废除旧历并禁过农历春节。冰心不能在春节休假,只好在新年元旦之前就往家里赶。
  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禁得彻底,还不允许春节期间学生放假。当时正在上学的季羡林,在1934年的日记中写道,“明天是旧历年初一,今天晚上就是除夕。我觉得我还有一脑袋封建观念。对于过年,我始终拥护,尤其是旧历年,因为这使我回忆到童年时美丽有诗意的过年生活。”后来这个令老百姓怨声载道的禁令被废止。
  以冷峻示人的鲁迅,曾写过一篇《过年》,充分肯定过年习俗,对人们过旧历年表现出“格外的庆贺”,“去年还热闹”,“比新历年还起劲”,表示了他的赞赏。他自己则说:“我不过旧历年已经23年了,这回却连放了三夜的花炮,使隔壁的外国人也‘嘘’了起来:这却和花炮都成了我一年中仅有的高兴。”第二年除夕之夜,鲁迅写信对友人说:“十多年前,我看见人家过旧历年,是反对的,现在却心平气和,觉得倒还热闹,还买了一批花炮,明夜要放了。”
胡适除夕赶饭局,回家还要打麻将
  1917年3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上,同时发表了四首以“除夕”为题的诗。胡适、陈独秀、沈尹默、刘半农四位北大教授,向校内外同仁呈献诗作,同庆1917年春节。
  1934年的除夕,胡适是连赶饭局,“午饭在欧美同学会,有两局”,“晚上到美国使馆吃晚饭”。吃完饭,胡适回家后还打了四圈麻将才睡。
  1942年春节,即便生活再窘迫的人家,也要想法子准备几样年夜饭菜。国学大师陈寅格的年夜饭就显得格外“凄惨”。困居香港的陈寅格一家早已断粮数日,驻港的日军因震于陈寅格的文名,有心拉拢,送去了面粉,却被陈寅格断然拒绝。除夕夜,陈家人每人只喝了半碗稀粥,分食了一个鸭蛋,算是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除夕夜。作为一介书生,陈寅格表现出的气节和操守,让人肃然起敬。
  老舍过年喜欢热闹,每年春节,他家的小院里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的人会得到一份小礼品。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老舍用他那优美的笔调,描绘了老北京春节前后的日程、活动、玩艺儿、吃食、礼仪、景观。以至于有人读后惊呼,这哪里是篇散文,分明就是一幅活脱脱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卷。其实老舍的名字也和春节有关,老舍出生于腊月廿三,第二天便是立春,父母为他取名舒庆春,就有庆贺春天到来的含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