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历的老味道
2015年02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刘德峰
  在很久很久以前,春节还不叫“春节”,叫“元旦”。直到辛亥革命的炮火,击碎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始采用公历纪年,农历正月初一才与“元旦”分离,改称“春节”。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尽管在这一节庆到来时,整个齐鲁大地响彻着同一片爆竹声,可由于齐与鲁、沿海与内陆的差别,春节时的那些“老黄历”,也各有各的味道。
  年三十是旧年的最后一天,所谓“年穷岁尽”,也是除旧迎新的重要界点。而在这一天,对于咱们山东人来说,最为隆重的仪式,就要数“祭祖”了。
  据《齐鲁民俗》记载,在烟台市海阳麻姑岛一带,这天黄昏时分,整个家族的老少爷们儿会一起出动,备好香纸、马鞭(剪纸糊在谷草上成马鞭形),前往祖坟焚香烧纸,并在每个坟头插一支马鞭,请老祖宗“骑马”回家过年,这被当地人称为“请年”。
  到家后,家族成员会在大门外横放一根木棍,这根木棍也被叫做“拴马桩”。此外,他们还会从街外开始撒“马草”,直至族谱前,并将另一些“马鞭”供于谱下。
  与海阳麻姑岛一带不同,德州地区“请祖”,则是由本家族中的长者,带领一两个子孙,手执纸钱在村头进行。长者带领子孙在村头下跪后,会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
  烧完纸他们便起身回家,到大门前再烧纸表并鸣放鞭炮。此举过后,他们会面向大门叩头,且口中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
  走进大门后,他们同样会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只不过这根木棍的名字换成了“拦门棍”。放置木棍的同时,族人还会点燃明烛,并在院内撒下芝麻秆或谷草,这在该地区被称为“踩岁”。
  在旧时的鲁国都城曲阜,此前不管是在曲阜城里,还是在城周方圆几十里的村庄,都是在除夕半夜子时听到孔府里炮响三声之后,才开始过年活动的。
  听到炮声,家家首先燃放鞭炮。燃放鞭炮,又被当地人称为“发纸”,从子时到天亮,鞭炮声不绝于耳。之后,各家族再为祖先与诸神摆供。供品一般为单数,其中必有整鸡整鱼,寓意“吉利有余”。燃烛两支,放在供桌左右。上香后,合家再磕头祭祖。
  还记得第一次用毛笔,在对联纸上写下“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的心情吗?
  尽管如今不少家庭已逐渐选择买对联,也不再会贴得家里四处都是,但对春节而言,春联依然不可或缺。
  春联的形式各地不同。在鲁中山区的部分村庄,从大门到农具,春联会占据各个角落。
  村民会往粮囤上贴“五谷丰登”、“粮食满仓”,往猪羊圈上贴“六畜兴旺”,往牲口槽上贴“骡马满槽”,在大车上贴“日行千里”,就连对着大门口的树上也要贴一张“出入平安”。可以说,除了各式各样的鞭炮,最能装点春节喜庆气氛的,就要数春联了。
  年三十这天能被贴到门上的,除了春联,还有门画。这种形式以前曾在鲁中、胶东的山区流行。
  最开始只是简单的“贴门神”,此后门画贴法逐渐精细化,人们慢慢把各种门神分门别类地贴在有象征意义的各种门户上:大门上常贴扬鞭举锏、鬼神都怕的敬德、秦琼;二门上是善于降妖捉怪的杨戬、哪吒;影壁上贴魁星;上房门贴福禄寿;厢房门贴五子登科等。
  所有的门神画,不但图像精美,意义也很鲜明,再配上有诗情画意的春联,不但怡情,又能寓意,花红柳绿,真有山区春节的气象。
  而对于沿海渔民来讲,渔船才是最为重要的生产甚至生活工具。所以在日照沿海,渔民们会于年三十这天午后,到渔船上贴对联。
  他们将“招财进宝”合写为一字,贴在船头。如果家里有一艘五桅风船,家人则会在每根桅杆上,按顺序贴上“大将军八面威风”、“二将军日行千里”、“三将军随后听令”、“四将军一路平安”、“五将军马到成功”,景象极为威武雄壮。
  当然,春节不仅意味着祭祖和春联。在这之外,人们还会用不同的行动,向新的一年寄托希望。
  德州、博兴、临朐和鲁西南等地,有布灯的习俗。在临朐本地方言中,人们把布灯叫做“竖灯笼杆子”。他们用一根长木杆挑起灯笼,竖在院里,寓意以光明驱走黑暗。现如今,灯笼也逐渐被灯泡取代。
  德州等地还有“烧天庭”的习俗:将一捆谷草竖在院内(当地称“天庭”)点燃,用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分别代表五谷,谷草燃向哪个方向,就说明当年哪种作物将得到丰收。
  滕州地区则会在火盆中装柴点燃,一连燃烧三天。当地人将此称为“沤岁”,意味着来年的日子红火兴旺。
  鄄城民众在年三十这天下午,洒扫庭院,担水满缸,然后再把芝麻秸撒在院内,这叫“撒岁”。“撒岁”的同时,人们还常唱起歌谣:“东撒岁,西撒岁,儿成双,女成对,白妮胖小,都往家跑。”这寄予了当地人子孙满堂的美好愿望。
  同样是在这天下午,临沂市兰陵县(原苍山县)民众,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年前买的一根青竹竿。他们先用黄表纸包好麦麸,放在自家石磨的磨眼底部,再把顶挂五彩门笺的青竹,插进磨眼里竖起,以取“节节富足”之意。而这竿青竹,也被当地人叫做“摇钱树”,要一直栽倒正月十五。
  在除夕夜,除了祭天、燃放鞭炮等活动之外,德州农民以前还有一项颇为特别的活动,叫做“打麦影”。他们当晚会打着灯笼来到麦田,把灯笼放在麦田一头后,人到另一端趴下,朝灯笼的方向看小麦的长势,以测来年的丰收。
  各色各样的习俗背后,人们对生活寄托着近乎相同的希望,希望家人平安,也希望生活更加富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