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火营里的硬汉柔情
2015年08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新型远程火箭炮的加入,为济南军区某炮兵旅远火营注入了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新血液。然而,不论现代战争多么强调科技,唯武器论终究站不住脚,因为武器是死的,人才是活的。远程火箭炮为何在某炮兵旅远火营大放异彩?走近这些战士,谜底就会解开。
  本报记者 宋立山           
  陈钦第一次实弹射击时就遭遇黑屏,这远比电脑黑屏严重千倍万倍。“实弹射击时,火炮刚进入85秒发射倒计时,炮长显示器突然黑屏,我头发都竖了起来:一旦火箭弹参数不正常、点火失败,就可能留膛甚至炸膛!”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钦至今后怕,他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到底要不要发射?陈钦面临着关乎生与死的抉择。平时训练的经验告诉他:只要所有参数返回值都正常,就可以发射。火炮已经进入48秒倒计时,点火在即,他果断下达“准备射击”的命令。
  装填手问:“班长,万一炸膛怎么办?”陈钦吼了一句:“废话!有我们在就没有万一!”他毫不犹豫按下发射按钮。突然,一阵巨响,火箭弹呼啸而出。所有人都跳起来,挥着胳膊抱在一起:“成了!成功了!”
  陈钦可不是盲目自信,他的这份果断来自平时的刻苦训练和严苛要求。在远火营,这已经成为一种传统。
  炮车上,火控手号称“火三多”,干活多、挨熊多、委屈多。一到训练,他们是脑袋在算、耳朵在听、嘴巴在说、眼睛在查、手指在敲,从受领任务到完成射击,80%的操作都由他们完成。有天晚上陈钦的班对口令,眼看到最后环节,火控手马连坡怎么也记不起那个参数,就想瞎编一个糊弄过去,结果被陈钦发现,狠狠批了一通。想起白天挨的那些熊,他委屈得直掉眼泪。
  晚上陈钦起来站岗,却听见马连坡在说梦话:“火控手到!”“火控手明白!”
  协同训练有时要4个多小时,火控手缺位或失误,全营训练都会受影响。马连坡担心上厕所耽误训练,每次进炮车都带着塑料瓶,平时更是不敢喝水。后来,马连坡形成了深刻的肌肉记忆,在不看屏幕菜单、不看键盘开关、不看时间提示的情况下,能够精准无误地完成“无界面盲操作”。
  2013年远火首次夜间火力打击,一辆炮车刚进入炮位,传动轴突然断了,整个炮车断电,实打流程被迫暂停。要恢复供电,必须把断轴立即掏出来。但断轴摩擦打铁,被烧得滚烫无比。危急时刻,驾驶员张文杰没有任何迟疑,整个身子钻进车底,双手死死拽住传动轴,一把抽了出来。就这几秒的工夫,他的头发全焦了,手套烧烂了,烫伤的手臂一会儿起满了泡。实打终于正常进行,6发火箭弹划破夜空、直扑目标!
  一次,一台炮车突然出现故障,按规定需要返厂维修,可一来一回至少两个月。令官兵更加焦急的是,部队马上就要参加战区联合演习,时间根本来不及。技术室主任张增吉心想,既然时间紧,自己也可以干。当电话打到生产厂家,对方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这么精密的部件拆了你们能装上吗?冒风险可是容易出问题呀。”
  厂家担心不无道理,要知道,一辆炮车有几千个零部件,可以摆满两个篮球场。拆下来不容易,装上去更难。任何一个误差,都可能会让装备受到损伤。
  官兵意识到:装备保障不能全都依靠厂家,不扔掉拐棍永远学不会走路,几名技术骨干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拆!整整3天3夜,他们把自己“焊”在修理间,装了又试,试了又装,反反复复好几个来回。当他们用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旋紧最后一个螺丝时,心中止不住地狂喜,兴奋得又喊又叫,几天来所有的苦累一扫而光。
  远火营的硬汉们,内心也有柔情的一面,可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不得不将这柔情深藏。
  在远火营,至今流传着教导员王培成与妻子结婚前后4年,总共见过4次面的“四面之缘”笑话:第一次见面是相亲,第二次见面是结婚,第三次是见面女儿出生,第四次见面女儿已经会跑了。那次,女儿拽着妈妈的衣角,几次都怯怯地盯着这个亲亲的“陌生人”说:“你这个爸爸,怎么还不回自己家啊?”
  “遗憾但不后悔。”王培成说,可能错过聆听女儿的第一声啼哭,错过搀扶女儿的第一步行走,错过享受女儿第一次开口叫他爸爸,但没有错过任何一枚炮弹的发射,任何一场只为打赢的战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