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接地气,“奇葩”才能变创新
2015年10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勇

  据《齐鲁晚报》20日报道:“学校开了综合实践课,体育老师教绣花,期末作业竟是交一份十字绣作品。”19日,儿子在省城一家重点小学上三年级的林女士吐槽孩子遇到了奇葩课程。无奈之下,她上网买了一个“作品”交差。根据济南多所学校家长的反映,绣花、做PPT、拍微视频,拼爹妈的小学奇葩作业还真不少。
  奇葩作业难倒了孩子,也难倒了家长。一些家长不惜通过网购来帮孩子“蒙混过关”,其中又包含多少无奈。而反观一些奇葩作业的内容,拍微视频、做PPT、绣花等,不但算不上“奇葩”,而是对孩子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的培养。那么接下来问题来了,这些课外作业咋修炼成“奇葩”了呢?
  笔者看来,“奇葩作业”之所以“奇葩”,是忽视甚至背离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没有顾及孩子们的兴趣与个体技能的培养。本来应该广受欢迎的创新作业,因为起始阶段老师们忽略了技术性指导,最终逼着家长想出了应付老师的无可奈何的“歪点子”。
  如果想让孩子们愉快地接受一些创新的课外作业,首先作业要“接地气”,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拿绣花来说,它虽能培养孩子的耐性和创造力,但很多孩子连针都没摸过,布置过于复杂的绣花任务,无疑是为难这些孩子。因此,作业难度可以降低,比如可绣几笔,或绣小东西。在此前提下,老师还要对孩子们进行“技术指导”。若孩子们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所收获,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作品,那种成功的喜悦相信会大大激发出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另外,家长应该与学校老师的教育密切配合,孩子们出现了问题,理应及时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们克服暂时的困难,进行必要的“技术扶贫”,而绝不是帮孩子“网购”一个成品了事。
  相比较而言,一些学校根据所在地区特点开展的作业,如种植西瓜、做饭等课程不但有课上指导,课下还可以与家长一起实践,效果不错。这也值得我们反思,作业多接地气,创新才更有意义。
  目前,创新教育理念、形式与方法,是我们目前所倡导的,也是评价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一项指标。力求在教育教学上有所突破,本来无可厚非令人振奋,但是“奇葩作业”的出现也在提醒我们:创新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仅有良好的愿望、新奇的点子并不够,必要的知识传授、兴趣引导、器材配备、实践场地等等,这些都不可或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