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背井离乡,内心孤独看病不便
济漂老人:儿孙绕膝,幸福中却掺着无奈
2015年10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省城济南某小区,带孩子玩的大都是老年人,他们中不少都是“济漂”。本报记者 刘雅菲 摄(资料片)
     本报记者 刘雅菲

  在济南,有一群老人,他们跟随着孩子一同到外地生活,离开了故乡,从那时起,照顾孩子、照看孙子成了最主要的工作。有人叫他们“老漂族”,对他们而言,儿孙伴在身旁,本该是天伦之乐,可孤单的感觉总是无法抹去。

 ■放下自己家中一切,就为来帮孩子一把
  每天早上6点半前,孟德霞和老伴就得起床,老伴出去遛弯,孟德霞则准备一家的早饭。儿子儿媳吃过早饭着急上班,孟德霞的早饭总是草草吃两口,然后就去叫小孙女起床。
  “我每天最愁给孩子做饭,儿媳妇每天都要回来问孩子吃的什么,吃得怎么样,所以这每顿饭都得变着花样做,咱在家粗茶淡饭,真是没有太多花样。”从孙女出生开始,孟德霞和老伴就从菏泽老家来到济南。“我有时候能半个月不出小区,主要是没时间,周末有点时间就想在家休息。”
  在老家的时候,孟德霞的生活并不是这样,每天早上出去赶早市买新鲜菜,白天跟老伴出去逛逛,晚上跳个广场舞。“我父亲今年也80多岁了,原来基本都是我在照顾他,现在只能把照顾老人的任务拜托给兄弟姐妹。”
  同孟德霞相比,张月玲在济南的生活则更多了一分牵挂和孤独。“我老伴嫌在这里不自由,不愿意来,他自己在家过,我就担心他不好好做饭吃。”这种两地分居的生活,张月玲已经过了一年多,“现在我每天专心照顾孩子,怎么也得在这待到孙子上幼儿园,儿女这时候最需要用人,咱总得帮一把。”

 ■乡音难改远离亲朋,融入新环境有点难
  “老漂族”也有分类,支援帮助型、投靠子女型、提高生活品质型三种分类中,支援和投靠类型占了主要的部分,而这些老人大都从农村或较小城市转移到较大较发达的城市。
  高丰堂和老伴就属于投靠型,五年前从烟台来到济南,同孩子生活在一起,“我们就这一个孩子,孙子也大了,他们两口子特意买了三室的房子,让我们一起来住。”尽管心中对老家还有不舍,高丰堂和老伴还是来了济南。“两个孩子都挺孝顺,我们年纪也大了,要是非要在老家,也是给他们增加些心事,不能让孩子老是往家跑呀。”
  尽管已在济南生活五年,高丰堂还是一口浓浓的乡音。在他看来,虽然周围也有很多老年人,也能到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看看下棋的,但总是没有在村里一起拉呱的那种感觉。
  远离家人和朋友,这是让大多数“老漂族”最感到没着落的事情。郭春庆来自日照,性格开朗的他在老家有着一大帮亲戚朋友,“老同学老朋友凑一起吃个饭、打个牌,老伴找姐妹去玩玩,日子过得挺快的,咱这性格,在这济南真是憋坏了”。郭春庆说,在日照生活大半辈子,一下子来了济南,跟拔了根似的。

 ■有医保却不方便,最怕的就是生病
  对这些来自外地的老人,医疗问题是最大的难题。因为没有本地医保,平时看病只能自己掏钱,要是住院,也需办理一堆复杂手续。
  前不久,孟德霞的胳膊有些不舒服,直到疼得忍不住了,她才让孩子带自己到医院。“就一点小毛病,检查就花了好几百块钱,平时去药店买药也得自己花钱,在老家交的医保一点忙都没帮上。”
  有了医保,在济南住院可以报销,但要经过比较复杂的程序,报销比例也不是很理想。郭春庆去年生了一场病,虽然不是很严重,也需要住院治疗。“在济南住院,还得在当地办理转诊手续,我让朋友给我办了再寄过来的。最后花了一万多块钱,报销了也就不到一半。”
  郭春庆说:“现在生病还少,以后年纪越来越大,生病多了,医保用起来不方便,就只能回老家治了,可是回老家孩子又不能在身边照顾。如果能够做到像在家一样用医保就好了,那起码我们在医疗方面就不需要太担心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