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苇场打好转型“组合拳”
不到五年单一芦苇种养变成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2015年10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未利用地开发成效初显。
  ◥村民正在收蓖麻。
     从职工年收入五六千元增长到五六万元,翻了三番,到196名职工实现二次就业、创业,踏上小康之路;从2.6万亩未利用地开发,实现企业由单一芦苇种养到多样种养的转变;再到2015年,顺利通过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评审……短短几年,海防苇场正经历着由单一芦苇种养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的华丽转身。
  文/片 本报通讯员 李振成
    本报记者 王晓霜

芦苇市场低迷“逼出”体制转型
  海防苇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沾化乃至滨州响当当的企业。作为全市甚至全省最重要的造纸原料生产基地,企业效益好,职工收入高,职工在每月领取工资的同时,年终还能分得万元以上的奖金,曾是很多人向往的理想就业单位。但是,进入90年代末,随着职工队伍的膨胀,芦苇生产成本的提高和芦苇销售市场的低迷,苇场的生产经营跌入了低谷。1997年到2009年的十多年间,职工年收入最低时仅72元,一般年景都在五六千元间徘徊。这期间,企业经营运转困难,职工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情绪极不稳定。事实已证明再坚持单一的芦苇种养已很难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唯有转型才可能有希望。
  为此,海防办事处2010年大胆提出了实施未利用地开发,在荒碱地上发展现代农业的想法。一开始遭到了绝大部分职工的坚决反对,多年来形成的种养芦苇习惯和对农业种植的一无所知,让职工心中有太多的顾虑。万般无奈,苇场只好自主投资开发未利用地1000亩,免费分给20名职工试种棉花。春去秋来,20名种棉职工均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经营好的当年纯收入5-6万元,经营一般的也盈利2-3万元。在实实在在的效益面前,绝大部分职工看到了转型的希望,增强了转型的信心。2011年,苇场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讨论表决体制转型方案,196名职工参加,98.5%的职工同意实施经营体制转型,发展现代农业。
两次转型转出好效益,职工钱包鼓起来
  改革方案已定,如何实施才能实现职工利益的最大化,是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为此,海防办事处多次召开职工大会,最终决定以职工自愿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永福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在收益上彻底与苇场脱钩。公司成立后,根据自愿原则,当时就有145名职工选择了参加永福公司,自愿放弃从事多年的芦苇种养行业,转型从事农业生产。为规范公司的经营管理,维护广大股民利益,通过全体股民投票选举了5名股民代表,对公司实行统一管理经营,其他股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自己创业,或外出打工,年底统一享受分红。永福公司成立当年,共开发未利用地1.7万亩,并全部承包给香港南华集团进行改良试种,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年底145名入股职工每人分得红利近万元。
  有了这次改革的成功经验,2012年,在职工的强烈要求下,苇场又实施了第二次经营体制改革,开发未利用地9000亩,把第一次改革剩余的40多名职工全部吸纳进了永福公司。至此,196名职工实现了从苇场整体剥离,极大地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为职工外出创业、就业腾出了时间和空间,增加了职工收入。2012年,职工在外出创收的同时,年底每人从永福公司分得了1.5万元的红利。职工王建勇在领取红利时高兴地说:“今年,我在外打工挣了5万多元,再加上这一万多的红利,今年我一共收入了近7万元,这是我种养芦苇时做梦也不敢想的好事啊!”。
坐拥2.6万亩“梧桐树”引来香港大项目
  坐拥2.6万亩土地这棵“梧桐树”,很快就引来了一只“金凤凰”——香港南华集团。香港南华集团2011年入驻,2012年正式注册成立了沾化华裕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该项目计划总投资3亿元,主要栽植枣树、甜水梨、杨树等经济作物,以及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并建设防护林18公里。项目落户后,对2.6万亩土地实施了深松、灭草、整平,开挖田间排水沟53条、中心排水沟3条,新筑干渠3条,清淤长度8989米,新增闸口4处、涵112处,建设大型临海排水闸1处。当年栽植梨树13万株、枣树6万株、杨树15万株、白蜡20万株,成功试种小麦5983亩、棉花600亩、玉米13252亩、高粱1715亩、以色列蓖麻1000亩,均取得了不错的效益。
  2014年,华裕公司聘请滨州学院设计院对2.6万亩土地进行了整体规划。按照优质商品粮区、绿色水果采摘区、良种繁育区、有机水稻生产区、名贵苗木栽培区、无公害蔬菜供应区、枣粮间作示范区和黄河三角洲盐生植物园、垂钓娱乐园“七区两园”的总体布局,努力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园区建成后,预计年利润将达到3540万元,解决就业岗位300多个。目前项目进展顺利,5000亩绿色水果采摘区和6000亩有机水稻生产区正在建设中。
不到五年,苇场获批省级农科园
  在几年的土地改良和作物试种过程中,海防办事处水利骨干工程不断配套跟进,农业科技应用及基础服务设施已相对完善,在今年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申报中,获得评审专家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
  据了解,园区将主要依托沾化华裕农业有限公司、中科润国沾化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天津建业农庄奶牛有限公司三家入园企业,组建占地1000平方米的农业技术试验中心,与滨州农业科学院、青岛润国生态研发中心等技术依托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入园试验示范。确保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基地3000亩。建设特色产业信息服务基地,力争3年内特色产业信息服务站达到14个。构建农业信息平台、农业专家系统、农业数据库和基因物联网的可追溯体系,开展远程诊断与咨询。每年吸纳科技特派员至少10人携带科技成果入园开展创新创业。扶持培育沾化玉米龙头企业,3年内培育省级玉米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创新实施3000亩土地土壤抗碱节水改良科研项目,在玉米农科园逐步推广可复制经验。
  不到五年,苇场由一家单一的芦苇种养企业一跃成为沾化区第一个农业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创新实力强、建设规划完善的省级农业科技园。回首整个发展历程,正式因为不断转型调整,才使苇场这一频临破产的老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196名面临困境的职工实现了再次创业、就业,走上了小康之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