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消费升级来了可净水业的春天怎么还没到
2016年02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马绍栋

  相关专业机构研究,随着消费升级带来消费需求的释放,2020年,最终消费率有望提高到55%—60%,居民消费率提高到45%—50%,消费贡献率稳定在40%以上。
  如何把诱人的前景转化成实实在在的利润,这是企业最关心的事。可从笔者近期接触的几个行业看,操作难度不小。
  首先是被资本看好的净水行业。从理论模型上讲,这一行业非常具备消费升级的特征:绿色、健康、环保,且与当前消费升级需求高度契合,包括美的、格力、海尔等传统家电品牌和众多外资品牌、厨电品牌纷纷涌入这一市场,一些行业外企业作为转型战略也斥巨资进入。
  在我省一位从事净水行业13年的资深人士看来,从十年前、五年前再到当前,一直在说净水业的春天来了,可现实却是价格战此起彼伏、出货量缓慢。
  他列出一长串自己打拼多年积累下来的客户名单。笔者发现年龄在45岁以上的占大多数,80、90后这类被视作消费中坚力量的群体比例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净水器虽然也是家电,但毕竟跟彩电、冰洗不一样,具备消费能力又有一定健康意识的人群是主要目标客户,但大家想象中追求安全健康的80后并不如70后甚至60后更理性。”
  同样遭遇这种难题的还有进口食品。在省城一家专业从事欧盟进口食品的商贸公司看来,外人眼中的这个朝阳产业现实中面临种种选择困境。“你看这些德国进口牛奶、西班牙进口果汁、瑞士曲奇饼干,在国外很受欢迎,我们和央企渠道合作,质量绝对可靠,可到了国内马上面临消费迟钝问题,简单说就是卖货难。”
  这家公司首先布局了济南、淄博、潍坊等主流的保税区,虽然营业额还说得过去,但瓶颈非常明显,离做大赚钱还有很大距离。那么再怎么铺货?“商超?竞争激烈,进场费、上架费、压货款等各种隐形成本太高,不好做。电商?竞争更激励,客户获取成本越来越高,也烧不起钱。”几经周折,这家公司想做社区O2O店,可推广投入成本同样难以消化。更要命的是凡是食品都有保质期,一旦濒临过期的大限就必须提前考虑如何甩货。
  本应是抢抓消费升级机遇的,结果成了“去库存”,的确让人无奈。走访中笔者发现,从消费者角度,两个行业都意识到新产品导入必须要做消费引导和市场教育。那么问题来了,就具体产品而言,谁来引导,又该怎么教育?在如今公信力普遍缺失背景下,让企业撸起袖子直接上,难免陷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逻辑。净水行业里,这些年这类打着“保健、绿色”概念而行忽悠、误导乃至诈骗的行为屡见不鲜。在一些快速发展的新兴热点行业,几乎都有此类害群之马。
  说好的消费升级红利去哪了?目前来看,一个基本共识是,这一波消费启动工程单纯靠企业行为显然无法做到,必须创新服务形式,需要政府、消费者、行业协会、科研院所、权威媒体共同参与,搭建统一的信用平台,多方共建,让平台经济模式崛起并有效运转,这样才能改善消费供给的质量,重振消费信心,激发消费需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