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铃薯之乡看土豆文化
2016年05月2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李秀珍
五月的原野,瓜果飘香,大樱桃鲜艳艳地上市,早熟的杏子也在枝头露出了鹅黄,大片的小麦秀出了麦穗,只是籽粒尚未饱满。能够在露天里长露天里收的作物,这个时节,大概只有土豆吧。早就听说滕州如今被称为“马铃薯之乡”,乡里还建立了国内唯一以土豆为主题的“土豆文化馆”,在土豆收获的季节,我踏上了去滕州看土豆、吃土豆、赏土豆文化的行程。
果然是收土豆的季节,进入土豆主产区的滕州界河镇,田野里一片丰收的忙碌景象。灿烂的阳光下,刚出土的土豆一粒粒骄傲地躺在畦埂上,像吃饱睡足的婴儿的脸蛋,白胖光滑,顺溜喜人。南来北往收购土豆的车辆,轰隆隆驶过。邀我来看土豆的王中老先生,就是滕州界河人,他对土豆的生长了如指掌,他琢磨出的那句“界河无界,土豆不土”,现在成了家喻户晓的广告。不管是道路两边的墙上,还是包装土豆的纸箱上,都醒目地印着这八个大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滕州地质肥沃,属黄土层和冲积地带,特别适合土豆生长,也因为滕州人用心种土豆用心卖土豆,“马铃薯之乡”的称谓如今已经远近叫响。“王叔,一路看了这收土豆的,接着咱就去看您的土豆文化馆?”我问。
“不呢,第一站先领你去看北沙河惨案纪念馆。”车子载着我们一路北行,过北沙河,就来到了坐落于河岸以北的“北沙河惨案纪念馆”。这是十年前在王中老人积极倡议奔走下,在一所废弃的乡村小学校舍建立起来的一座抗战纪念馆。
参观这样的纪念馆,心情是凝重的。跟随那一张张惨烈的黑白照片,回到78年前的1938年3月15日。那一天,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凭借飞机大炮,手持长枪刺刀,对手无寸铁的北沙河村民疯狂屠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北沙河惨案”。在不到一个下午的短短时间里,全村83人惨遭杀害,杀绝的就有11户。历史是教科书。一寸山河一寸血。北沙河村——这个难以在地图上寻觅的小村落,是悲惨的,也是英勇顽强的,它的后代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他们要永远记住这刻骨的耻辱和杀戮。
北沙河惨案幸存者的后代,在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以对在抗击日寇中壮烈牺牲的将士的敬仰之心,以对无辜死难乡亲的怀念之情,在罹难者的累累白骨上,建起了这座迄今为止全国第一家村级抗日纪念馆。
昨天的历史不能忘记,今天的事情也要用心去做。滕州人好像有一种好为天下先的精神。位于界河镇单马厂村的土豆文化馆,也是国内唯一一家以土豆为主题的文化馆。看似一座普通的民宅,走近大门口,就会看到它的与众不同。门楣上是“土豆文化馆”几个大字,“天天走路学走路,年年种田学种田”的楹联书写于大门两边。土豆其实在中国种植历史并不长,关于土豆的文化自然简单,但既然为它建一座文化馆,当是有一番创意的。王中老人把自家多年不住的三间老房子翻盖一新,以一个文化场所的格局精心打造,一块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形成了一种浓浓的土豆文化氛围,仿佛能闻到土豆的芳香。展板上,第一部分讲述的是土豆的起源,土豆原产自南美洲;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土豆来中国生根发芽的踪迹,400年前的明朝末年土豆经荷兰传入中国,所以土豆又称“荷兰土豆”;再一部分是滕州成为“马铃薯之乡”的过程,滕州种植土豆的时间不过一百多年,勤劳智慧的滕州人种土豆卖土豆研究土豆,土豆文化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展板下方的条案上,放着三个硕大无朋的土豆,这是去年土豆文化节上评出的前三名,最大的土豆王达3.15斤,浸泡在高度白酒里新鲜如初。文化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这土豆王保存到百年千年之后,说不定就是难得的文物,这个简单的土豆文化馆里的土豆文化,一代代传承丰富下去,就是一座文化的宝库。
你听,屋里飘荡起了动听的歌声,这是借用谷建芬作曲的《思念》旋律,王中老人仿乔羽作词创作出的《土豆之歌》:“你从哪里来,我的土豆,你像一颗福星降临百姓门口,靠你读书,靠你建楼……”大院的南墙上,还写着“土豆论语”:“把土豆种出文化来,把土豆种出道德来。种豆得豆,种德收福;有公德,就无公害。”句句上口,又句句经典。
土豆是勤劳的双手种植出来的,土豆文化是智慧的大脑总结出来的。土豆之乡之行,真是不虚此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