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杰新书《顽疾》出版
解读中国历史上的反腐得失
2016年06月1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顽疾》
张宏杰 著
人民出版社
近日,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新书《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书中,张宏杰利用掌握的文献资料,深入剖析反腐话题,对中国历史上反腐得失进行了解读。
在《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中,张宏杰探讨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制度性腐败的成因,他重点梳理了薪俸制度和腐败的关系,在张宏杰看来,薪俸制度和官员的清廉关系密切。“封建王朝的腐败是制度性腐败,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渴马守水,饥犬护肉’。”张宏杰解释,古代官员手中掌握的权力非常大,地方官员在自己管辖的地盘里更是有充分的自主权,但是历代中低级官员的收入水平非常低,“比如明朝知县一年薪俸才60两白银,如果完全指望薪水的话,他们的生活达不到当时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数的官员会选择做清官,“可能只有5%性格特别耿介有追求的官员会选择做清官,因为清官的生活是非常苦的”。张宏杰以明朝官员海瑞举例说,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典型,海瑞为庆祝母亲八十大寿买了二斤肉,这一下子成了官场中的轰动新闻。
“海瑞真的做到了只靠薪水过活。”张宏杰介绍,尽管海瑞在后来的历史上很有名,但是细读明史会发现,海瑞在任何岗位上都没有做成什么实事。张宏杰说,海瑞在当时的官场就被视为异类,他的存在让同僚觉得不自在,也没法调动同僚干事的积极性。极度清贫的海瑞甚至成了同僚眼里的“反面典型”,这也让他每到一处都会遭遇排挤,“即使升官也是被排挤的结果”。
张宏杰说,由于中国古代的国家财源主要依赖农业税和人头税,只有宋朝商业税发达,官员的薪俸以及军费开支是历代帝王头疼的问题,而且随着皇权的扩张,与之相配套的整个官僚体系也迅速扩张,在主要依赖农业立国的古代,低薪制几乎成了所有王朝的必然选择。
在普遍的低薪制下,绝大多数官员都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因为他们搞点灰色收入太容易了。”张宏杰说,尽管从汉代起就建立了监察制度,明清初期对腐败的打击力度更是空前,但很多朝代依然倒在了腐败上。“朱元璋的反腐力度是空前的。官员会因为收了一件衣服一双袜子被抓起来。很多地方官员都被抓光了,只好特批让官员戴着镣铐办公。”张宏杰说,即便如此,朱元璋本人对反腐从未满意过,他在任的时候,腐败压制到了比较低的程度,但是他死之后,明王朝最终也算是倒在了腐败上。“因为他没有制度上的反思能力。”
张宏杰在反思了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后认为,封建王朝的制度性腐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监察制度之所以不起作用,主要是因为皇权本身缺乏约束,“中国古代皇权大于一切,比如和珅很腐败,但因为是乾隆的宠臣,一直没有被制裁”。
在《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一书中,张宏杰专门解析了赫德治理中国海关腐败的案例。晚清中国官场极度腐败,几乎无官不贪,但在一向被认为是“肥缺”的海关,却成了例外。“本来,海关是清代最腐败的衙门,在大清帝国谁都知道,当上几年海关监督,捞的钱几辈子都花不完。”张宏杰在书中说,到了晚清时期,中国海关却一跃成了一个著名的廉洁机构,从1861年到1908年,海关近乎杜绝了腐败,成为清朝官场唯一一块净土。张宏杰解释,海关之所以成为“净土”,与这一时期主持海关工作的英国人赫德密不可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脑洞大开”,同意由英国人代管中国海关。1863年,英国人赫德接任总税务司,开始了长达近半个世纪对中国海关的管理。上任初期,赫德对中国海关最早的记账形式进行了改革,他淘汰了中国传统的旧式账册,建立了一套“严格的、详细的和绝对可靠的”会计制度,之后又在人事、审计方面大力改革,提高腐败的惩处力度与违法成本。配合以上制度改革,赫德还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原本清代海关各级工作人员的名义工资极低,“表面上看差不多是给大清帝国免费打工,但是实际上他们却个个都是超级富翁”。赫德采用高薪养廉制度使关员无后顾之忧,也不必去冒贪污的巨大风险,保证了关员们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长期地为海关效力。
谈到古代反腐的经验教训时,张宏杰说,如今很多人进入公务员队伍,对自己有着比较高的心理预期。“期望自己过上起码比社会平均线要好的生活。完全靠工资的话,可能只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的生活。”张宏杰说,在这种情况下,给予与之相匹配的薪俸从而让其过上体面生活是一个方面,但与此同时,还需要其他方面相配合,“比如社会的透明程度,透明应该比高薪更重要,反腐比较成功的国家的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建立了强有力的反腐机构,监督要全流程,不留死角。此外,如果对公务员不减员增效,只靠高薪养廉也是不合适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